标签:
杂谈 |
王羲之(公元321年-379年)字逸少,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东晋大书法家。《晋书》载:王羲之在担任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内史时期,当地有一老妇,养有一只白鹅,鹅毛雪白,鸣声洪亮。羲之托人带重金去买,老妇不卖。羲之就亲自前往观赏,老妇以为他爱吃鹅肉,连忙烹鹅款待羲之。王羲之为此惋惜长叹了数日。
为了能更好的观赏鹅的形态,羲之特意建造了一个养鹅的池塘,取名“鹅池”,闲暇之时常常坐卧在鹅池旁,长时间注视着鹅的一举一动。还在池边建了碑亭,立碑于内。一天,王羲之运笔正在碑上书写“鹅池”二字,刚写完“鹅”字,忽报朝廷圣旨到,王羲之急忙停下笔,整衣冠出迎接旨。在一旁观看父亲写字的王献之,见父亲去接旨,顺手拿起父亲放下的笔,在碑上一挥而就”池”字,”鹅池”二字浑然而成,一碑二字,父子分书,璧合一体,传为千古佳话。
王羲之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优美的曲颈和体态中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他曾说好比白鹅游水时,把全身力气用在脚掌哪样,人在运笔写字时也要把手指手腕以至全身的精力,都灌注于笔尖之上,这样写出来的字才见功力。
现”鹅池”碑存于浙江省绍兴兰亭镇。由于”鹅池”碑为同时代父与子两大书法家所为,且世无同例,因此”鹅池”碑已为无价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