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十三日,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建言"北平布政使司实皇上承运兴王之地,宜遵太祖高皇帝中都之举,立为京都。"此一番建言正是永乐皇帝所思所想,于是当即决定以北平为北京,称为"行在"。这是北京得名之始。永乐十八年(1420年)十一月初四永乐大帝昭告天下迁都北京:“以明年(永乐十九年,即1421年)正月初一始,北京为京师。”北京不再称呼为“行在”,并派遣专人取南京各衙门印章给北京京师的各衙门用,南京各衙门印章重新制作,都要加上“南京”二字。
永乐大帝驾崩后即位的皇太子朱高炽看到皇宫三大殿和乾清宫接连焚于火灾,北方蒙古游牧部族侵扰不断,诸多大臣劝谏还都南京,便决意还都南京,并于洪熙元年(1425年)三月二十八日命北京的各衙门都加上“行在”二字,但此后仅仅二个月洪熙帝就驾崩于钦安殿,在位仅十个月,还都南京未能付诸行动。洪熙帝的太子朱瞻基(宣德帝)即位后,其在位的十年内虽然定南京为京师,北京为“行在”,但十年间未见有迁都南京的议论,皇帝和文武百官处理朝政都在北京。到宣德帝的太子英宗朱祁镇即位后的正统六年(1441年)十一月,三大殿复建完成,乾清宫、坤宁宫工成,北京城的城楼、城壕、桥闸,以及城池四角楼全部完工,四九城”焕然金汤巩固,足以耸万国之瞻。“英宗御奉天新殿,大赦天下,罢称北京”行在“,所有在南京的部、司、寺、院、局的印章全部改为冠南京府字样。从此明朝定都北京,终明一朝未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