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之前查看那段317国道景点时,有一张照片把我惊到了。寺院和僧舍星罗棋布地悬空分布在整个山上,蔚为壮观。再细看,密密麻麻的一片白色房子悬挂在山间让人心悬。尤其是在离高高的山顶很近的下方有一座的用木头悬空支撑的小房子,好像它随时都可能坠入山崖。我被照片深深吸引,冥冥之中好像我此行就是为它而去,只是自己一开始不知道而已。回来后在网上看到一位活佛说的话“孜珠寺不是一般人能去的,除了非常有缘的人”。原来我与孜珠寺的缘分早已注定,只是我才准备赴这场约。想想真是这样,2008年,从昆明驾车走滇藏线,到达昌都后,准备往类乌齐、丁青走,因为修路封路放弃。2010年又从玉树包车前往类乌齐、丁青,走到囊谦,因玉树大地震刚过一年,损坏的道路都没有修复,到达囊谦县周边就已经很困难了,更不用说去类乌齐了。这次我暗暗下定决心,不到万不得已绝不放弃。
9月14日一早八点我们从类乌齐出发。道路比想象的好走。尽管路中间时不时有“补丁”出现,但因为车少,速度几乎没受到影响。317国道两边不时地有雪山出现,因为停车不方便,我只是隔着前档玻璃有一搭无一搭地拍拍。不一会儿就到了斜嘎拉垭口(海博4652米)。蓝天白云下的雪山甚是漂亮。我们把车停在路边,一口气拍了不少照片。
接着向前,很快进入了丁青县,雪山少了,山上的绿色还在。大约十点四十左右我们到达了拐入孜珠寺的路口,路旁有一个路牌,写着孜珠寺11.5公里。我暗自松了口气,一直担心的317国道北线,改观了很多,走得很顺利。谁知刚拐上山路,车轮开始打滑。那上山的小路是一条土路,因为雨雪变得特别泥泞,中间是一个连着一个的大坑。好在我的同事特别有经验赶紧改手动,并挂上了四驱,小心翼翼地躲避着那些大坑,实在躲不过去,就尝试找水少的地方。最要命的是,一路攀升的险峻盘山道,是那种胳膊肘的回头弯,感觉人快被甩了出去,如果对面来车根本无法错过,好在我们运气不错没有碰上对面来车。
也不知道拐了多少这样的弯,终于在一个弯后,硕大的山峰出现在眼前,细看那山峰中间有一个洞。以为到了,结果随着路一把轮又过去了,再转过来时,山峰更高了,又转了过去再转回来时,几个小一些的山峰出现了。再转,那个布满寺院、僧舍的画面就撞入了眼帘。虽然已经在网上看到过照片,当它真的呈现在你面前时,那种心情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如果说囊谦的尕尔寺带给我的是惊喜,那孜珠寺则是震撼了。不,应该说是太震撼了。寺庙、经堂、僧舍、修行禅房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六座山峰上。若不是亲眼所见,真是很难想象,寺庙可以这样修建。我们把车停在路上,不管不顾地一阵猛拍,好像它下一秒会消失似的。终于我们停止了按快门,把车停到了大殿空地。准备背着脚架去栈道那边拍全景。这时高反袭来,走路喘得不行(原本以为在玉树休整了一天,高反已经过去),只好放弃背脚架,摄影包都没有背,只拿着相机走栈道阶梯,三步一停,五步一歇,终于走到了观景台上。
当整个寺庙就在眼前时,才发现那个布满禅房、僧舍的山峰,只是寺院的一小部分。红彤彤的大殿在一座更大的山脚下,旁边依次阶梯地分布着更多的经堂、禅房、僧舍,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甚为壮观。一边是我们上来的山路,一边有一座更大的山。周边四周也是连绵的山峰,再远一些,有一排雪山露出尖尖的顶,煞是好看。
从栈道上下来后,已临近中午,我们想进大殿看看,可惜已经锁门了。看来这里的喇嘛也是有作息时间的。我们在大殿周边转了转,看着高高在上的僧舍和禅房,实在上不去了。海拔4800米以上,走路快了都得喘半天气,哪敢再爬山。
吃罢带来的午餐,我们开始下山。那条之字路依然转得头晕,好在下面的那段泥泞路被太阳晒得有些干燥了,否则下山比上山更滑。
2、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孜珠寺位于西藏东部昌都地区丁青县著名的神山-----孜珠山上,海拔4800米左右,是西藏海拔最高的寺院之一,也是雍仲
苯教最古老、最重要的寺庙之一。孜珠寺始建于三千年前,由第二代藏王穆赤赞普倡导,大成就者第一世穆邦萨东大师创建并传承,至今已是第四十三世。住持喇嘛被尊称为"孜珠活佛",现任住持为丁真祖普俄色活佛。
孜珠意为六座山峰,这里异峰突起,挺拔险峻,怪石嶙峋,禅祠叠叠。这座寺庙已经成为研究藏族古老雍仲苯教的重要场所。
经典记载孜珠寺是观音菩萨的道场,"孜珠"意为"六座山峰",六座山峰象征观音菩萨用慈悲和智慧度化所有六道众生,帮助他们从烦恼中走向解脱之路,代表六度万行中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以及对众生的贪婪、愚痴、嗔怒、傲慢、嫉妒、邪见的对治之道。
(以上资料来自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