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站:德钦——盐井——芒康(10月2日、3日)
从德钦北上往西藏214国道就转为土路了,很快下到峡谷底,沿着澜沧江左岸北行,36公里到达溜筒江村,村子在江的对岸。离开溜筒江村后,214线沿着澜沧江河谷悬崖中修造。土路狭窄,碎石布满。江岸两面的山坡光秃秃的,寸草不生,岩石不坚,极易滑坡。澜沧江在木许村转了一个360度的回头弯,车沿着澜沧江左岸砂石路面的国道线向西藏进发。
远处的那些白房子就是溜筒江村

艰难的砂石路经常遭遇塌方,走走停停是常事

我们的车要从右下角的路开过去,溜筒江村又近了

藏民在路边等车


估计快到西藏边界时,我们睁大眼睛寻找着界碑。路旁竖立着一块不大的石碑差点被我们错过。我们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碑上写着“云南 1A
国务院 1997年”,云南两字的下方还有两个不认识的字。经过向路人求证,才知这确实是界碑,那两个字就是藏文西藏。
滇藏界碑

进入西藏7公里到达上盐井村,离开上盐井依然是土路,入藏13公里后通过角龙坝大桥,过桥后公路渐渐地远离了澜沧江沿岸,然后到达下盐井村。
上盐井村

盐井是从云南进入西藏的第一个小镇,隶属于芒康县,澜沧江水流经此处便变成了红色,与红色的山坡,绿色的梯田,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又碰到了修路

远眺下盐井村(我们就是顺着这条路下到盐田的)

又遭遇断路

这里之所以命名为盐井,是因为这里盛产井盐,已经有200多年的生产历史。为了一睹百年盐田的沧桑,我们驱车直下澜沧江,但在崎岖的山路上,我们迷路了,最后返回村里,花费80元租了当地的面包车下到了澜沧江江边,看到了绵延分布着从江边铺排到山上的数千块盐田。因是秋收季节,背盐的妇女寥寥无几。
下到了澜沧江,终于看到了沿着江边搭的晒盐台


背盐的妇女

离开下盐井海拔不断攀升,山路盘旋通过海拔4230米的红拉山垭口后,西藏独特的高山草原渐渐地呈现在车窗外。我们不断地停车拍照,太阳落山后才加紧赶路,却被修路工人拦在距芒康30公里处。八点沥青路才铺完,此时天已完全黑了,我们一路摸黑前行,当看到有灯光出现时,下去打听才知芒康县城已经到了。实在没有想到这么一个重镇是如此的小,整个县城居然没有一条象样的油路。我们这次滇藏214国道之行就此结束。
离开盐井的路上

高原护路工

西藏独特的高山草原

10月3日我们在芒康休整,准备去附近的卡马寺、尼果寺看看。加油(西藏境内的93号汽油是7块6)后,我们沿318国道行驶到了海通兵站后,转入了一条乡级公路。
318国道边上的景色


山路崎岖狭窄,路面几乎都是碎石片,时不时看到一大堆碎石和树木横在路上,好在只有来来往往的摩托车,否则连会车都会很困难。进入山谷后碰到了一大群藏民在干活,我们过去打听路,因他们不懂汉话,很难交流。
干活的藏民(晚上要住在帐篷里)

告别了藏民后,我们继续前行,翻过了一座不知名却有着瑞士般风光的大山,终于碰到了懂汉话的骑摩托车的藏民,他告诉我们卡马寺就在我们的左手边,尼果寺则还要翻一座山。
告诉我们路的藏民

打柴的藏民吃着我们给的糖,高兴极了

路边洗澡的藏民

前行数公里后,天气大变,下起了大雨,想到刚才走过的滑坡路,我们决定放弃前行赶紧返回。雨越下越大已转为了冰雹,我们不敢有一刻停留生怕被山体滑坡堵在路上(此路段手机一直没信号)。
来时的路已经有滑坡了

终于我们返回了有瑞士般风光的那座山,这里阳光明媚,老牛悠闲地晒着太阳。我们也将车停在旁边,吃起了我们的午餐——方便面加茶鸡蛋。

检查我们车辆时,发现右后轮被石头片划了一个小口子,好在只是表面划伤。返回的途中又见到了那群干活的藏民。看到我们,他们异常兴奋,把我们的车围起来,拉着我给他们每个人照相,俨然成了久违的老朋友,为了能将照片寄给他们,我们问他们要地址,可是他们听不懂,后来想起身份证上有地址,我们要来了身份证抄下了地址和姓名。看来语言在人的交流中起的作用并不象人想象的那样重要。


从乡级公路出来后,,被一辆停着的大卡车拦了下来,原来卡车没游了,藏民拿着桶和50元钱向我们要汽油,我们毫不犹豫答应了。

进入芒康县城后,我们修补了轮胎,这一天又在惊险和快乐中过去了。
修补轮胎

芒康县城里的年轻人

(未完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