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12月21日,优优1岁7个月4天。
当当当当,12月18日,上周六,优优终于被接回妈妈身边啦,开心啊!
这次回到家的优优,对家里的一切充满了新奇感,看到过去常玩的玩具,就像得到新玩具一般,又是抱又是亲,跟爸爸妈妈在一起,开心极了。刚到家就给姥姥打电话,优优在电话里叫“熬熬(姥姥)”,没表现出太多的依恋和不舍,但是周六晚上要睡觉时优优忽然哭了,喊着:“熬熬抱!熬熬抱!”爸爸对她说:“优优,别哭了,爸爸妈妈陪着你呢!”优优还是哭,爸爸就说:“优优,别哭了,再不听话爸爸不喜欢啦!”一点儿作用都没有。“哪有你这么不乖的孩子!”“再不听话爸爸不喜欢啦!”这些是优优发脾气或者淘气时优爸常说的话。他当然不会因为优优发脾气或者淘气而不喜欢她,他永远都是优优最喜欢的好爸爸,他只是想说些哄优优的话而已,更像是口头禅一样,顺口就说了出来。
说实在的,我不赞成这种略带威胁惩罚口气的哄孩子方式,尽管说话人的本意并非威胁,也不会真的去采取惩罚的措施,而且实践经验告诉我——这种方式多半是不会奏效的。我所接触到的一些育儿经验是:在孩子情绪不好时不该强迫她压抑自己的情绪,顺从大人的指令,相反应该首先肯定她的情绪和感受,再慢慢解释疏导,效果会更好些。大人的情绪有好有坏,孩子也是如此,即便是像优优这么小的孩子。而从小习惯了严格按照家长的指令约束自己情绪的孩子,长大后反而容易失去一些独立和自由的能力。比如周六晚上优优哭,是因为她已经习惯了每天跟姥姥一起睡觉,而睡觉找固定的人也是绝大多数孩子的共性,优优的哭是因为习惯和思念,并不是不乖不听话,完全可以理解。试想一下,如果我们遇到了问题情绪不好,别人强迫我们高兴起来,说如果不高兴就对我们如何如何,我们一定会觉得是无稽之谈吧,那么如果我和优爸强迫一岁多的优优不要因为思念与她朝夕相处6个多月的姥姥而大哭,是不是也有无稽之嫌呢?
我知道从优优得婴幼儿急疹开始,她就养成了睡前不开心就让姥姥抱抱的习惯,于是我抱起优优,跟她说:“妈妈抱抱优优。”但她大喊:“熬熬抱!熬熬抱!”我轻轻拍她,问她:“你想姥姥了,是吗?”优优不再大喊,带着哭腔委屈地说:“是!”我又说:“妈妈不是告诉你了吗,姥姥、姥爷和舅舅在香河呢,优优和爸爸、妈妈在廊坊,明天奶奶也回来了,优优就跟爸爸、妈妈和奶奶一起生活了。姥姥也想优优,姥姥最喜欢优优了,明天你可以跟姥姥视频。现在妈妈抱着优优,给优优说儿歌好吗?”优优显然慢慢平静了下来,说:“好。”于是我开始给她背关于爸爸、妈妈和宝宝的儿歌,她听着听着闭上了眼睛,睡着了。夜里优优有醒来喝奶的习惯,那天夜里她照常醒来,发现身边是妈妈不是姥姥,又哭了,我问她:“妈妈给你沏奶好吗?”她边哭边说:“熬熬沏,熬熬沏!”我让优爸去给她冲奶,自己继续哄她,肯定她思念姥姥的情绪,告诉她姥姥不在身边,爸爸、妈妈在她身边陪着她,喝过奶后她就睡了。夜里又反复了两次,有一次还睁着眼睛醒了很久,我就陪着她,轻轻拍她,哄她,她的情绪渐渐稳定了,没有再大哭。
到了周一晚上,优优跟妈妈一起睡觉,已经完全没有问题了,只是夜里喝了一次奶,一觉到天明。白天跟奶奶相处得也很好,虽然妈妈在家时更喜欢跟妈妈玩儿,像小跟屁虫一样追着妈妈,但是妈妈上班前跟她道别,承诺她一会儿就回来,她总是开心地说“再见”,从来不哭。其实她只是需要时间过渡和习惯。
我们初为父母,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惑,即便是已经做过父母的人,不同的孩子也有不同的性格,陪着孩子长大,真是一条漫漫长路啊。面对孩子的坏情绪,面对孩子的淘气和所谓的“不听话”,我们都做不到永远保持平静和耐心,被孩子搞得抓狂真的是很平常的事情,因为我们也有自己的情绪。有个妈妈说过的话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她不是针对你的,她只是个孩子!”每次要生气要大吼时我就赶忙对自己说这句话,是的,她不是故意气我的,她只是个孩子,我应该首先去体会她的情绪,肯定她的难过、愤怒或者其它感受,再想疏导之道。当然我不是每次都控制得很好,但是一直在努力。
写下此文,与老公共勉。
姥爷给优优买来了糖葫芦,优优第一次吃这个,虽然吃不好,却非常喜欢,不停地叨叨:“优吃!优吃!”啃得那个卖力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