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12月27日,优优1岁7个月10天。
提到婆媳育儿矛盾,我想与婆婆共同带过孩子的妈妈多半都有很多话可说,我家也不例外,从婆婆来照顾月子开始,大大小小的分歧就不断显现,我学习到的自认为科学的方法婆婆不认可,婆婆坚信的许多观念我又不能接受,尤其是农村一些迷信的说法令我甚是反对。曾经一度,我们谁也难以说服谁,再加上初带孩子的辛劳和忙碌,那时候家里真是乱作一团,尤其苦了老公这个夹心饼干。其实不止是婆媳,即便是母女共同带孩子,因为年龄的不同,吸收知识的不同,也会造成很多分歧,但是母女毕竟容易沟通,而婆媳是那种略带客气的亲人关系,说服妈妈显然比说服婆婆容易很多。
好在我和婆婆的出发点相同,都是为优优好,那段不算长的磨合期终于度过了。尽管婆婆是个非常有主见甚至有些固执的人,但是大多数时候还是她做出了妥协和调整,优优基本按照我的观念照顾,当然也会吸收婆婆好的建议。而优优健康快乐成长的事实,也让婆婆对我的很多做法逐渐认可,甚至偶有表扬,婆婆是个不善于表达感情的人,偶尔的表扬也是从优优姑姑的口中得知的,即便如此,也给了我很大的动力,我就是那种给点阳光就灿烂型的
!
前段时间有个好友生了宝宝,婆婆跟她一同照顾,她经常偷偷给我打电话诉说与婆婆的分歧和矛盾,有时甚至伤心流泪。她向我求解,我告诉她一句话——温和的坚持。对,温和的坚持,这是我对处理婆媳育儿矛盾最简短的总结。只要我认为自己的观念是正确的,我就会坚持,我认为是不科学的,就不会接受,但是坚持的前提是温和的态度,我会温和地告诉婆婆现在科学的观点是什么样的,告诉她她持有的哪些传统观念不正确,告诉她我准备怎么做。语气的温和很重要,不批评,不责备,也不要不耐烦,否则只能让所有沟通变得更加不顺利,甚至导致矛盾激化,无法沟通和交流。对于一些绝对错误的观点(比如婆婆要按照农村的习惯给优优挤奶头;比如婆婆认为婴儿的辅食只能是鸡蛋小米粥,消化不了菜和肉;比如婆婆认为书只是一种玩具,给优优买很多书是一种浪费,没什么实际作用等等)我是绝对否定的,但是我会态度很好地作出解释,告诉婆婆正确的观点,却不留商量的余地。
温和的坚持,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还真是个过程,是婆媳两个人一同努力和调整的过程,我坚持的也不一定每次都正确,一旦发现自己错了,婆婆对了,我会明确承认错误,改正过来。
如果说温和的坚持是落实自己育儿理念的方法途径,那么用事实说话就是坚持的目的和结果了。所谓事实胜于雄辩,我解释得再多,也不如摆在眼前的结果更能让婆婆信服和支持。当婆婆看到优优吃我做的丰富多彩的辅食,长得非常健康时,不仅打消了当初觉得优优会消化不良的担心,而且还向亲友介绍做辅食经验,优姑姑就专门打电话帮同事问起关于辅食研磨器的问题,说优奶回家说起,没有表述清楚。当看到优优不满一岁就表现出了对图书的兴趣,一岁多就可以听大人读绘本达两个多小时,并且语言能力发育较快时,面对我给优优买的一大箱书,一向勤俭节约的婆婆再没有埋怨过浪费。随着优优的成长,婆婆的很多观念正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越来越多的时候,她愿意配合我的想法。
优优一岁多一点时婆婆有事要回老家,走了半年,现在终于回来了,优优也得以从姥姥家接回到妈妈身边。重新跟婆婆搭档带优优的一个星期里,我发现我们关于育儿理念又有了新的分歧,过去我们的分歧大多是关于如何照顾和喂养优优的,现在随着优优的渐渐长大,关于孩子性格和习惯培养的分歧开始显现出来。我仍是以不变应万变,继续“温和坚持,事实说话”的方法,效果还不错。记录最近两个例子:
(一)碰疼了之后,要埋怨还是要总结
孩子不小心碰疼了自己,第一反应就是哭,而很多老人甚至年轻父母为了安慰孩子,就会伸手打碰疼孩子的东西,为孩子“解气”,优奶也是如此。但就像许多妈妈说的,这样真的是有害无益,只能养成孩子遇到挫折推卸责任,责怪他人、他物的思维习惯,同时不总结原因,很可能致使下次继续吃同样的亏。我曾在优优很小时就在跟婆婆聊天时提过这个问题,当时婆婆很不以为然,说孩子那么小,讲道理也听不懂,摔到地上打打地,孩子不哭就行了。其实不仅是婆婆,我做了一辈子教师的爸爸也是如此,优优在姥姥家时摔倒了,就跟姥爷学会了“打地”解气,这真的是一个很普遍的哄孩子做法。
优优喜欢开关电视柜的抽屉玩,打开时拉把手,关上时习惯用手扶着边缘往里推,所以很容易夹到手,跟她讲过后她也没在意,毕竟只是个一岁多的孩子。有次优优被抽屉夹了手,疼得大哭起来,委屈地大喊:“妈妈!妈妈!”我赶忙过去,对优优说:“优优夹到手了,很疼是吗?妈妈给吹吹。”优优仍旧流眼泪,但平静了一些,我就继续问她:“优优为什么会夹手?”看到她显然在思考,我就用手给她演示:“你看,应该这样推抽屉把手关抽屉,就不会夹到手了,如果像这样推抽屉边,肯定会夹到手,是吗?”优优已经被我的话吸引了注意力,不再哭了,对我说:“是!”我把抽屉重新拉开,对她说:“好吧,优优试试,应该怎么关抽屉。”优优准确地推把手把抽屉关上了,我大大的表扬了她:“优优真棒,学会了。你看,夹到手哭是没用的,要知道为什么夹到手,以后怎么做,下次就不会被夹了,是吗?”优优说:“是!”我拉开另一个抽屉,让她又练了一遍。这么小的孩子,可能不完全理解我的每一句话,但是我想就优优目前的语言理解能力和与人交流能力,听懂大部分意思是没问题的,应该相信她,而不是简单地把她定义为“什么都不懂”。第二天中午优优玩抽屉再次试图用手去推抽屉边,差一点儿又夹到了手,这次我只是简单地提醒她:“应该怎么关抽屉啊?”她赶忙把手抽了出来,推把手关上了,真的很棒。
那天优优拿着树脂勺子在嘴里捅着玩儿,一下弄疼了,哭了起来,婆婆第一反应就是重重地把勺子摔倒一边,但优优还是不干,哭着跑到我身边:“妈妈!妈妈!”诉说委屈。我还是在安慰她之后给她解释,是因为拿勺子捅着玩儿才会弄疼自己,以后不这样玩儿就行了。我每说一句就问她是不是,她明确地回答“是”,听我说话也就忘记了哭。
优优交流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婆婆都没说什么话,我也没去纠正婆婆的做法,但我知道我的言行已经间接地影响到了她,现在很少再见她“打物”给优优解气了。
(二)喂饭还是自己吃饭,专心吃还是追着喂
最近,优优表现出了越来越强烈的自己吃饭的欲望,经常在吃饭时大声要求:“优拿勺!优吃!”不让她参与就大喊大叫,婆婆不赞成让她自己吃,因为每次尝试必然把饭掉得满地都是,而且耽误时间,有时折腾半天饭都凉了。婆婆说优爸、优姑姑都是很大了她还给他们喂饭,因为那时急着去干活,只为了节省时间,优优的表姐也是这样喂大的,甚至七八岁时婆婆还偶尔会给喂饭。
我想按照优优的意愿让她练习自己吃饭,于是主动承担了协助优优吃饭的任务,给她小勺子,教她使用的技巧,给她把饭菜弄成小块,并在她成功给自己喂到嘴里时大大地表扬她,并在她吃完饭后把地面收拾干净。当然,这要花费的时间比喂她吃饭多很多,但是优优很满足,很有成就感。上周的一次午餐,优优在我的协助下,几乎是自己用小勺吃完了一碗饭菜,还模仿奶奶双手捧碗喝完了一碗汤,小家伙积极性那个高啊,不停地让我添饭添菜,吃得不亦乐乎,还时不时拿着饭勺喂妈妈、喂奶奶。当然地上的“战果”也相当丰富,用奶奶的话说——够养两只小鸡了!现在优优已经习惯了在妈妈协助下自己吃饭,我也体会到,与其要求别人怎么做,不如自己去身体力行地做好,只要时间允许,我愿意跟优优一起尝试。
追着喂饭是另外一个关于吃饭的问题。有时优优贪玩,吃了一会就不肯老老实实吃了,婆婆担心她吃不饱,让她玩着玩具,自己追着喂她,一会儿假装给小狗吃,一会儿假装给小兔子吃,就为了糊弄优优多吃几口。我坚持的观点是不吃了就不再喂,她这顿吃少了,下顿饿了会补回来,而且每天上午下午都要喝奶,优优饿了自己会要求奶奶冲奶的,所以不必担心吃不饱的问题。但是婆婆疼优优,总是免不了担心。我委婉地跟婆婆说了几次,收效一般,好在优优现在因为有了自己吃饭的权利,积极性很高,吃饭比过去专心多了,是否追着喂饭的分歧也就迎刃而解。
以上就是我目前关于处理婆媳育儿矛盾的体会,伴随着优优的成长,旧的矛盾会不断得到解决,新的分歧也会不断产生,需要我和婆婆不断地做出调整和努力。我想很多婆媳,初期都有着十分美好的愿望——建立亲如母女婆媳关系,而事实告诉我们,这种想法并不现实,婆媳只是因为一个男人而走到一起的亲人,没有多年养育的感情基础,所以关系中客气的感觉会被放在前面。我们可以建立亲切的关系,却不可能“如母女”,真的像“如母女”那样去处理婆媳关系,效果可能适得其反。有些话女儿对妈妈说,妈妈对女儿说,都不会在意,可换成了婆媳,则大相径庭。无论如何,我们只要牢记大家都是为了宝宝好,这个良好的出发点不会变,那么沟通就有了基础。
再次感谢婆婆,她是如此恋家的老人,经历了一个人养育两个孩子的艰辛,却在五年前答应她唯一的儿子来这个小小的城市工作,跟他相恋四年的女朋友结婚,又在有了优优后,离开她如此依恋的老家来这个小小的城市照看优优,让我和老公可以安心地工作。这些温暖,永远留在了我的心里。今后的许多年,我们一家四口还将生活在一起,一起伴着优优成长,也一定会生活得更加快乐。
———————————————————————————————————————————
点点滴滴随时记:
优爸昨天去出差去石家庄,晚上担心他应酬喝太多酒伤身。我对优优说:“爸爸最听优优的话了,一会给爸爸打电话,优优告诉爸爸别喝酒,好吗?”优优赶忙回答:“不喝酒,不喝酒。”
吃过晚饭,我拿来手机,问优优:“妈妈要给爸爸打电话了,你要告诉爸爸什么?”优优说:“不喝酒,不喝酒。”
电话打过去,背景一片觥筹交错声,优爸说了句:“忙着呢,过会儿给你们打过去!”就挂了电话。优优还没反应过来,慌忙喊:“爸爸,不喝酒!不喝酒!”我告诉她:“爸爸已经挂了,他现在太忙了,过一会儿给优优打。”小家伙一脸失望,小声说:“拜拜,再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