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第18次年会25日在浙江杭州召开,光明总裁郭本恒认为,中国乳企生产硬件配备世界领先,管理水平也不差,检测手段、质量控制等都很先进,不应妄自菲薄。郭本恒说,去年国家抽查光明乳业4553次,没有一个指标不合格。今年上半年已经抽查了2600多次,“这么抽(查)会抽死人啊!”
一年被抽查4453次,平均每天12.5次,如果这一数据确凿的话,确实让人惊骇。从常态来说,一家企业不该被质监部门如此频繁抽查,相关部门之所以如此频繁抽查,可能是近年来乳品企业质量问题频发,出于强化管理、督促企业重视产品质量的目的。拿中国乳协理事长宋昆冈所称,三聚氰胺事件是中国乳业历史上最沉重的打击,行业信誉发生危机,消费者信心降至最低点,生产和销售遭受重大损失。要重振消费者信心,企业就必须恪守质量,就应该做好被频繁抽查的准备。从这个角度来说,光明乳业一年被抽查4553次,不仅是替自己过往还债,替中国乳品还债,更是向中国消费者还债。此时我们有几点质疑涌上心头。
问题一:4000多次抽检能否喝上“放心奶”?
半年抽查2600多次,平均下来,相当于光明乳业一天要被抽查15次,按说通过如此密集的抽查,光明乳业该上消费者喝上“放心奶”了吧!其实不然,6月15日,安徽颖上县6名小学生在饮用光明牛奶后出现呕吐等不适症状;6月27日,光明又因清洗液用碱水渗入“优倍”奶中发出致歉信;7月20日,广州市工商局网站公布的2012年二季度第二次流通环节乳制品抽样检验中,光明乳业产品再登“黑榜”。除了光明,其他的奶企也不是“干净”的,蒙牛在忙着改日期,伊利深陷汞超标质量门。看来相关部门抽查数量惊人,但质量却不咋地!
问题二:当今乳品企业质量问题出在何方?
首先,部分标准落后存在漏洞。上海奶业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曹明一语道破天机。他说,我国对乳品检测标准中的部分指标,与发达国家标准相比显得宽泛。以原料奶为例,国际标准中会有“体细胞”标准,是判断牛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而我国标准中却没有这一项目。另有业内人士称,国内生鲜乳的部分标准远比国外低,仅仅达到国际是不够的。很多企业在奶源充足时,就按高标准收奶,而当奶源不足时,就按国标收奶,这样导致一些奶质较低的乳制品也能在市面上流通。
再者,要喝“放心奶”必须保奶源。现今我国奶牛养殖现代化水平较低,有一半以上的奶牛养殖是小规模的或散养的,不像国外发达国家奶农成规模养殖奶牛,这就给奶源安全埋下了隐患;另一方面,与养殖相配套的防疫、挤奶、饲料等服务体系未完全建立,导致奶农的抗风险能力差不算,牛奶的安全还难以保障。
问题三:我国的乳品企业如何让消费者喝上放心奶?
自诩为“世界最高水平”的光明总裁郭本恒只顾为自己喊屈,他可曾想过既然和西方先进奶企的差距只在于奶源,那么为啥不在乳制品的整个产业链条上进行全程控制呢?诚然,优秀的食品制造商,或许不能也不愿意投资于产业链的全部环节,但一定会利用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流程、标准把控整条产业链,保证企业对食品质量的标准和要求能够在养殖、采购、加工、销售、物流等各个环节得到贯彻与执行。对于光明乳业来说,如何在上游通过对奶牛养殖环节的指导和把控保证奶源质量,如何在加工环节实现对乳制品品质的全程控制,并通过研发和创新提升乳制品的质量,如何在运输和销售环节实现对乳制品的保质保全,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那么光明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一家优秀的乳制品企业。
这并非纸上谈兵和夸夸其谈,这是很多真正“世界最高水平”的企业一直在做的事情。自上世纪80年代起,日本饮料厂商如三得利、麒麟、可口可乐(日本)公司纷纷从福建进口乌龙茶作为茶饮料原料。他们遇到最棘手的难题就是菜叶的农药残留超标。当时中国茶叶种植使用农药不仅随意,而用药种类十分广泛,中国茶农施药量之大令日本公司头痛。但是他们绝没有对日本消费者说:我们唯一的问题是茶源问题。而是把日本对于农药残留的标准一点点地通过培训菜农、合格茶园基地示范、送或无偿租借农残检测设备、指定专业农药提供商、研发人员互访交流等一系列的方式灌输给福建的茶农和茶叶生产企业。
或许在光明总裁郭本恒看来,中国乳企生产硬件配备世界领先,管理水平也不差,检测手段、质量控制等都很先进,牛奶的质量应该还是有保障的,凭哈要遭受如此频度的抽检?但事实胜于雄辩,即便是相关部门对乳品企业如此频繁的抽查,光明、蒙牛、伊利等乳品企业质量问题还是频频爆光。所以我认为要让国民能真正喝上一杯国产“放心奶”,就必须保证企业的产品质量和要求在养殖、采购、加工、销售、物流等各个环节得到贯彻与执行。我建议,中国的乳制品企业及其管理者,与其花时间去抱怨,不如低下头来,放下身段,从每一个环节做起,十年、二十年踏踏实实做下去,或许要达到“世界最高水平”很难,但让中国消费者喝上一杯“放心奶”的标准应该不会太遥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