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温州第二次金融危机正在酝酿?

(2012-08-20 10:12:13)
标签:

财经

 据《财经》杂志报道,截止6月末温州不良贷款余额181亿,较年初翻了一倍多。温州人民银行测算,温州市银行业平均不良率将继续上升,估计高点会在今年10月前后达到4%左右,并在此后维持高位运行。有分析认为,温州的借贷第二波危机正在酝酿。另外,浦发银行在其半年报中显示,上半年新增不良贷款上升幅度高达31.7%,主要集中在温州和杭州地区。

     与之相对应的是,温州企业减产停产现象增多,全市399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60.43%的企业减产或停产。有报道称,温州部分中小制造企业失业、返乡潮也开始愈演愈烈,从而使得温州银行业的资产质量迅速恶化,许多企业的资金链出现断裂直接影响到民间借贷市场,导致社会冲突增加。我认为温州金融危机并非是正在酝酿,而是即将爆发。

     可能有人要问,去年温州不是发生过金融危机,最终不都平息了,怎么现在危机似乎又要发生?就在去年9月,欧债危机的升级,导致我国出口增速大幅下滑,再加上国内房地产调控正不断深化,使得持续了十几年的温州金融市场泡沫开始破灭,一些企业出现倒闭,老板跑路的状况,民间债务危机逐渐向银行体系及全国蔓延。就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出手相救,要求温州金融业向实体经济注入更多的流动性和加快金融试点改革,但这样做只是将危机往后延迟。而今年以来,随着温州对外出口进一步萎缩,导致近期制造企业又现困境,最后再加上当地房价迅速暴跌40%,使得温州的第二次金融危机将很难避免。

       ★不做实业而做房地产业后患无穷

      有调查报告显示,在温州300家知名企业中,126家企业涉足房地产,投资总额6.93亿元,占主营业务以外投资总额的69.2%。相关统计还表明,全市企业参与房地产投资总额超过5000亿元。当然,还有炒矿产资源、煤矿等投资。当地一位企业家曾向媒体透露:其公司从事主业的员工近5000人,但是企业派出了37人来经营房地产。一年下来,从事主业的几千人的产值、利润竞然不及37人的几分之一。

      现在温州金融危机的实质就是,并非像有些人所说的温州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严重的不匹配,而是所有的当事人都希望过度使用现有的金融体系,通过不同的方式的信用扩张来推高各种资产价格,从中谋取暴利。这些年虚拟经济的火爆使得很多人办企业只是为了搭建一个向银行融资平台,企业家们根本不关心自己的主业,大多都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房地产炒作之上。这就会造成二大恶果:一、企业把精力、财力都投向房地产等虚拟经济,无心对其主业进行产品更新和产业升级,这必将导致在需求低迷的海外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温州制造业的生存前景堪忧。二、企业家都去抄房产、炒矿产,在经济形势向好的情况下闭着眼晴都能发财,但是一旦经济滑坡,资产价格出现拐点,企业资金链出现问题,其欠银行或高利贷的钱自然会出现大量坏账,从而危机当地的金融业。

      ★过度滥用金融杠杆将万劫不复

     如今民间借贷最终的资金流向主要是房地产,现在温州的民间高利贷成本大多是月息3%,也就是年息36%。这么高的利息一般都是短期行为,很多企业家和炒房人借了高利贷的钱,马上变成房产,然后想办法买通关系将房价尽可能的向上评估,再通过向银行抵押撬动资金杠杆,买入更多的房子。房子可以卖给下一批炒家,也可以买给自住购房者,只要这个击鼓传花能继续下去游戏就可进行。在这有一个前提就是房价永远上涨,游戏便可永远玩下去。

     这种金融市场过度的杠杆化扰乱了社会经济生活的秩序,扭曲了金融市场的价格机制,严重侵蚀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最后导致金融风险集中暴发出来。过度使用现有的金融体系杠杆,在资产价格上升期时,投资者可以将其信用扩张的行为不断强化,但是当资产价格处于下行期时,所有的潜在的问题就会集中爆发出来。如今温州房价暴跌40%,若再算上民间高利贷欠银行业的贷款,恐怕温州金融业的贷款不良率远高于4%。当然以前银行知道企业融资是为了炒房,所以想尽办法要敲上一笔,比如要求配套存款,就是你想贷款2000万,就必须存1000万,对于银行来说只给你1000万,但贷款的利息是按2000万来计算的,所以银行业也在变相鼓励了温州炒房者进行炒房行为。

     温州未来发生第二次危机的可能性已非常大,一方面企业家们把精力都投向了房地产业,造成了实体经济的产业升级,结构转型滞后,在面对国内外市场萎缩的情况下,抗风险能力就会相当薄弱。二、对于银行业前些年把房地产贷款当作香饽饽,于是大量的贷款流向房地产业和过度允许透支金融杠杆,这必将使房地产出现拐点之后,银行贷款的不良率将明显上升。所以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如何防范潜在的金融风险,然后降低金融业过高的杠杆率,不再将危机更进一步深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