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沈阳超市、饭店等各种店铺关门歇业,店家老板称歇业是因工商局将进行打假检查。沈阳工商局称,此次打假行动是为迎接明年在沈阳举办的全运会。8月6日,沈阳回应称,相关部门并未集中整治,更未采取高额罚款措施。希望广大经营业户勿信传言,正常营业。(8月7日人民网)
从各种媒体提供的信息来看,沈阳不少街道一夜之间商家集体歇业,整个沈阳城仿佛进入“休眠”状态,这给当地民众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一些地方市民有钱买不到米、理不了发、吃不了饭……恐怕在计划经济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时代,这样的情形也难得一见。要是这种状态再持续下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势必会受到严重影响。那么我们该在此事件中,吸引啥教训呢?
首先,沈阳相关职能部门反应迟纯,官方没有在第一时间对事情真相进行澄清,而采用集体失语状态。此后尽管沈阳工商局在6日作出了回应,给民众一个交代,但在此之前沈阳市各种版本的谣言四起,市民只能从媒体报道的只言片语中进行揣测,而众多商家则是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在听到风声之后,为了避免高额罚款,纷纷打烊歇业。所以即便有谣言的因素作怪,造成如此严重后果,相关部门依旧负有不可推卸之责。
再者,沈阳工商局在平时执法过程中就存在不规范的问题。假如城市的管理者一直恪守法律边界,严格依法行政,遵照公平、公开、透明的行政原则,为公众提供服务,没有严苛的“以罚代管”与“执法经济”,“不实谣言”何来滋生土壤?如果商人们可以预见自己的行为,合法权益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他们又怎么会偏听偏信各类谣言而关门歇业,以图自保?可见当地的执法部门平时对商家过于严苛。所以当地相关职能部门应该为此事而深刻反醒。
最后,运动式的执法最可怕。明年要在沈阳举办的全运会,工商部门要突击检查和罚款,但这样的运动式执法不是沈阳所特有的,在很多城市都普遍存在,究其本质是一种“严打”思维。其实经营业主怕的不是普通的例行检查,而是不讲理更不依法的检查。如果为了所谓的“会战”突然提高执法标准,进行乱罚款,而且一罚就是几万元,那个商铺不害怕?所以执法部门要在检查执法之前,要向商家公开透露信息,以安定经营业主们的心。
有鉴于此,我们可以看出造成沈阳商户大面积停业问题是多方面的,有关方面不妨反思一下,看看自己在执法过程中态度是否端正?方法是否有问题?如何在执法过程中得到公众的广泛支持和认可?在面对四散而起的谣言之时,应该在第一时间出来辟谣,以安定民心。显然有关方面在工作上还有改进完善之处。希望类似沈阳商户集体歇业事件以后不要再发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