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赛维深陷巨额债务黑洞折射出啥问题?

(2012-07-24 09:51:43)
标签:

财经

新余市人大常委会通过议案,由市政府将江西赛维LDK公司向华融国际信托有限公司偿还信托贷款的缺口资金纳入同期年度财政预算。政府为企业巨额欠款买单,用财政资金为企业经营失误兜底,新余绝非第一家。但有所不同的是,新余市政府兜底的理由是,赛维上交的税收很多,对新余财政有很大贡献。

    创建于2005年的赛维公司是中国光伏产业的领头羊,也是美国纽交所的上市公司,曾被誉为“江西走向世界的一张顶级名片”。在2008年鼎盛时期,赛维实现多晶硅片产能1000兆瓦,成为世界第一个实际产能进入吉瓦俱乐部的光伏企业。当年赛维年销售收入达128亿元,麾下员工就有7000余人。如今的赛维,却身背300多亿元的巨额债务,在破产边缘挣扎。从兴盛到衰落,赛维仅用了7年的时间。从赛维的没落中又将引发我们什么深思呢?

     首先,在政府做大做强中国光伏产业的吆喝声中,包括赛维掌门人彭小峰在内的很多企业家都失去了应有的冷静。挟2007年赛维在美国纽交所上市之余威,赛维在新余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将超常规发展之路进行到底。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赛维的决策层对于全球需求萎缩的苗头缺乏充分的研判,而继续扩张产能。其实现在很多企业家都在为当年盲目借债扩张产能叫苦不迭,前几日600浙江企业上书省长,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很多企业在前些年盲目扩张产能,现在产品库存严重,银行怕出现不良贷款才加大对其催讨力度。

     其次,这几年,光伏产业作为最重要的新兴产业之一,几乎成了所有地区追求的重点。地方政府想尽一切可能,以最优惠政策、最大力度来支持吸引企业来入驻。这就使得像赛维CEO彭小峰这样的“光伏能人”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但是在市场经济之下,自发配置资源的“无形之手”不仅需要得到尊重,更需要敬畏。政府虽然具有宏观调控的职能,但“有形之手”只能通过辅助和顺应“无形之手”才能发挥作用。但在中国各地,这个基本的市场规律总是难以被人接受。于是,本该属守市场、行政边界的“有形之手”总是闲不住,对市场指手画脚,老想着要大有作为,好使自己的政绩更加鲜亮。

     一般而言,一个产业属于“朝阳”还是“夕阳”的范畴,属于新兴还是落后的性质,本该由市场去判断、去选择,但现实中,却常由政府去认定。如果说,市场的选择是基于其内在公平竞争的机制,那么,政府的认定则出于其自身的判断。无数实践证明,市场选择比政府判断更可靠。2008年各地政府一踊而上,从资金、政策方面均大力扶持光伏产业,造成现在的产能过剩的恶果。一叶知秋,赛维兴衰折射的中国光伏产业的冷热轮回,在其他行业中也屡见不鲜。

     再次,赛维公司能欠下300多亿的巨额债务,与银行的投资热情与冲动有关。2008年金融危机暴发之后,为了应对危机我们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银行业的信贷扩张拉开帷幕,除了房地产和基建项目之外,几乎所有的银行,都把对光伏企业的信贷支持,作为信贷的重中之重。比如赛维,国开行给了15.05亿元抵押贷款和3亿元信用贷款,合计18.05亿元;浦发银行给了15.10亿元信用贷款;建设银行给了5.47亿元抵押贷款和8.76亿元信用贷款。如此巨额的信用贷款,普通制造企业连想也不敢想。而现在这些贷款如果不是新余市政府兜底,恐怕都将成为不良贷款。应该说,没有当年银行业的“鼎力”支持赛维公司产能扩张,恐怕赛维如今也不可能身背如此之巨的债务。

      最后,如果当年我们在所有产业发展上,能做到有计划、有步骤,不是各自为政,而是全国一盘棋,那么我们的很多产业就不可能产能如此过剩。近期,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发达国家,借中国光伏产业严重产能过剩之机,开始了对中国光伏产业进行强力遏制。美国对中国太阳能电池出口实行“双反”调查,与其说是贸易保护,不如说是他们看到了中国光伏行业目前产能过剩、投资产出率低下的死穴,于是试图用遏制的方式将中国光伏企业置之于死地而后快。

       从表面上来看,赛维陷入了巨额债务困境,是一个企业的问题。而新余市用财政资金为企业偿还债务,也是一个地区的问题。但仔细推敲,这却是带有共性的问题。首先这些年来,我们很多企业大肆举债盲目扩张,导致现在陷入危机的现象很普遍。再者地方政府的有形之手临驾于市场之上,造成某个产业火热时各地政府就在政策上大肆鼓励,这样必然会加剧企业扩张的欲望。还有银行不加冷静思考,对一些所谓的新兴产业不遗余力的信贷支持,既造成了自身不良贷款率的上升,也使借贷企业陷入困境。最关键的是,目前我国各个产业的发展难以做到全国一盘棋,各自为政现象严重,产能过剩难以避免,欧美国家则可以利用这个软肋逐一对我们的各个行业进行打压,试图以这种方式遏制中国的发展。赛维陷入巨额债务黑洞可以由当地政府承担,但是中国目前有千千万万个像赛维这样的企业都将陷入困境,将由谁来为此买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