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出现的物价强劲上涨,都是从绿豆、大蒜、生姜等小宗农产品开始的,最终引起了物价的全面反弹。而现在大葱的价格暴涨,是否会重新点燃刚刚被压制下去我国通胀水平呢?显然我们不可以掉以轻心!最近媒体爆出:10元人民币只能买到两颗大葱。在我看来,大葱被爆炒实际上已关闭了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降息的空间。
对于葱价的暴涨,一些专家的分析是流通环节过多导致大葱价格上涨。但是我却并不这样认为,流通环节过多的确是我国商品流通中的一大顽症,不过流通环节多,并非单单只在大葱这样一个小宗产品上表现,几乎所有的农产品都面临流通环节过多的问题,为何其他产品价格相对稳定,偏偏是大葱出现这种异常情况?显然是有资金假借大葱今年产量较低,人为囤积炒作所致。
根据今年2月份数据,CPI同比升幅仅为3.2%(但老百姓对真实物价的感受觉得还很高),结束了长达24个月的负利率时代,不管怎么讲政府调控物价的努力终于见到了些许效果,近几年来一直徘徊在中国市场上的通胀威胁得到“缓解”。但是,当消费者刚刚感受到菜蓝子的物价较为平稳之时,忽然又发现,一向作为炒菜配料的大葱价格却出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飞涨。而且这种情况并非一个地区的个别现象,最近全国各地,包括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菜场里,大葱的价格早已盖过肉禽和鸡蛋,成了人们要惦量一下才能决定是否购买的农产品,甚至有的菜场因大葱价格涨得太快,怕买不掉,而不再进货。
可能有人会讲,大葱是一种小宗农产品,远非猪肉对CPI影响大,即使它的价格暴涨对如今尚处于下降通道之中的CPI产生不了实质影响。但是,让我们记忆犹新的是,前几年出现的物价强劲上升,正是从绿豆、大蒜、生姜等小宗农产品开始的,最终引发了物价的全面反弹。现在的大葱价格被人为炒高,是否会重复前几年那样的情况,我想这肯定会引起决策层对其认真对待,细致观察。很明显,今年虽然提出“保增长,控通胀”,把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作为首选,但是任何点燃通胀引擎的星星之火,都会使当局关闭货币政策之阀。
回顾几年前出现的“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人们都曾经把账算在了央行采取的宽松贷币政策所导致的市场过多流动性身上,游资对小宗农产品轮番爆炒导致了物价的飞涨。但是,就目前而言,货币政策早已由“宽松”变为“从紧”,各大商业银行投放的信贷已经连续几个月处于低位,因此将一些物资的价格暴涨,归结到货币政策的失误,显然现在还站不住脚。尽管此番大葱价格暴涨只是一个“小事件”,但对调控部门来说,有必要从中看到我国经济结构性失衡这个老大难问题对于宏观经济所产生的现实影响。
葱价之所能够被暴炒,主要导火线是大葱今年产量不如往年,但对其价格暴炒的资金有二大来源,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一、当今民间资金还很充足,这部分不断膨胀的资金又难以进入金融信贷的渠道,而目前我国正处于房地产市场调控关键之际,基本堵死了它们在这个领域兴风作浪的可能,又鉴于国内投资渠道狭渠,所以他们只能在市场上寻找炒作目标,从而制造出一个个炒作高峰;二银行信贷资源配置的严重扭曲,部分企业和个人可以通过各种关系从银行得到廉价的贷款,而一些中小企业却始终得不到发展的资金支持。当通过各种渠道可以得到银行信贷支持的企业和个人,他们自然会对近年农产品的炒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尽管周小川行长认为存款准备金率下调还有很大空间,但即使现在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或降息,也并不能真正起到支持中小企业的作用,相反还可能助推小宗农产品的暴涨,现在关键要打通中小企业获得信贷支持的通道,让银行的有限的信贷资金得到最佳配置。同时,打开国内外民间资金投资渠道,一、建立健全国内债券市场;二、允许部分民间资金投资海外资本市场;三、打破垄断行业的壁垒,允许民间资金进行投资,充分参与市场竞争。而唯有这样中国的炒机炒作的问题才能逐步得到遏制。政府应该疏导民间资金流向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方向,不然各路游资今年炒大蒜、绿豆,明年炒大葱,这样会对我国的农产品和金融市场带来较大波动。
存款准备金率和降息作为央行的货币工具,只有在能起到正面效果时,才会动用,而现在看来,由于葱价上涨,未来通胀有继续抬头之虞,所以也就基本封杀了货币政策放松的可能,自然存款准备金率今年下调的次数也会随着葱价上涨而被大大封杀,今年降息的可能性也基本不存在。从大葱疯涨的情况一斑窥豹,说明调控通胀的成效还不稳固,货币政策还远没有到放松的时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