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2011年最后一天,我们即将迎来经济形势更为严峻的2012年,站在这个起点之上,如果我们回顾2011年“中国制造业”将感慨万千,应该说今年是“中国制造”问题集中爆发之年:一面是中国制造业这几年雄冠全球的辉煌,另一面却是“中国制造”如今在国内外巨大生存压力之下的种种困境。如果要问谁将率先走出本轮全球经济衰退危机?相信只有振兴制造业的国家,只有力主发展高端制造业的国家,才能经得起经济海啸的洗礼。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
根据联合国统计数据,按2011年年初汇率计算,今年中国制造业产值已达2.05万亿美元,美国制造业产值为1.78万亿美元,中国将在2011年继续成为全球制造业产出最高的国家。然而,作为全球第一制造大国,中国却依然未能摆脱一直身处低端制造业的尴尬。由于中国制造业仍处世界制造业产业链中下游,我国制造业部门时常受到贸易保护主义,以及同样是发展中国家产品的双重冲击。
这些年,中国积累了大量的贸易顺差,但这样的高顺差是在牺牲以牺牲自然资源、压低工人工资,并通过出口退税的方式所形成的价格优势,所以并没有获得高收益。按旧金山联邦储备银行计算,美国消费者支出的88.5%花在了“美国制造”上,其中包括占消费支出的大头的服务费用,而美国消费者支出费用中仅有2.7%花在了“中国制造”上。其实,决策层早在2004年就已经洞察出: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的“中国制造”发展模式并非长久之计,并喊出了“调结构,促转型”大的方略,意图是让中国制造尽快进行产业结构升级,不过很可惜这些年,中国制造业整体上还是没有走入高端制造业的领域,我们错过了很多次绝好契机。
谁阻碍了中国制造业的转型之路?
本来中国制造业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早在2004年之后便会轰轰烈烈的展开,但是这些年中国房价逐年猛涨,使得很多制造企业纷纷投身房地产业,房地产暴利让本处于微利的工业制造企业无意“产品结构升级”,这样一来,中国制造业不仅原地踏步,而且就连低端产品的生产优势也已渐失,这就是房地产暴利对中国制造业的挤出效应。而一国制造业的振兴则是关乎未来谁能率先走出全球经济危机的不二法门,现在就连发达国家也在重新审视其产业结构,探索实体经济再振兴道路,并鼓励高端制造业留在国内。据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报告称,将有15%针对北美市场的美国企业从中国回流到美国。
很多人都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同样身处欧债危机地区,德国经济凭什么一枝独秀?如今欧债危机愈演愈烈,而德国总理墨克尔却在欧元区国家内一直充担起“领导”的角色,要知道,这需要其背后有坚强经济实力来作支撑的啊!德国人虽然收入很高,但是德国首都柏林房价却远不及中国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数据表明,在过去的十几年,德国房价每年平均上涨1%,而物价水平每年平均上涨2%。相比之下,德国房价实际上在以每年1%的速度缩水。1977年以来,德国平均房价上涨60%,而个人收入增长已超过3倍。德国土地实行私有制,各级政策对土地的使用都有明确限制,商业区和住宅区划分明确,而房地产价格取决于市场,而不是房产商说了算。
不仅如此,德国政府规定房屋售卖和房屋租赁不得超过该区域平均价格,否则将会受到重罚。正是因为在德国抄房者投机无利可图,才使得德国企业深知抄作虚拟经济实在不靠谱,还是制造业强盛才国家经济成长的基石,所以才会有德国制造业的严谨和对高品质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因为德国人明白,只有保证质量,才有资格对价格下跌说“不”。而中国在2008年之后错误的扶植了房地产业,而恰恰忽视了对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并让其走向高端制造业的契机。现在面对全球经济衰退格局,在国内制造业面临险途之际,再想进行“调结构,促转型”,恐怕一时半会儿也难以完成。
时至今日我们还没有看到哪一个国家可以长期依赖房地产业来作为经济长期增长的引擎,所以依靠房地产业来拉动经济注定是不可持续,而且负作用极大。当年美国、日本都曾经靠资产泡沫的兴盛来让经济呈现一种虚幻的繁荣,随着危机的发生,现在他们都已经知道,只有振兴制造业才是尽早走出危机的最佳选择。中国错失了很多次让制造业调整结构的机会,而现在要面临重要关头之时,才想起给中小企业结构性减税、信贷资金向中小企业倾斜、努力促进制造业的转型,是不是已经太晚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