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中国当医生咋会成为一种危险的职业?

(2011-11-28 10:08:03)
标签:

财经

    11月15日,网络上出现了“一份史上最牛医生辞职信”。信中称,本人某某,2008年7月与某医院签订劳动合同,签约期限为八年,因为“本人在2011年4月至2011年8月18日执业过程中,遭遇患者辱骂三次,病人推搡一次,已对医疗相关行业医患关系的改善不做任何幻想”而提出辞职。

     无独有偶,世界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一篇以《威胁下生存的中国医生》为题的社论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极大的反响,该社论称:“许多中国医生更关心自身的安全问题。中国医生常常是恐怖暴力的受害者。聘请警官担任副院长不足为奇,随着医院变成战场,在中国当医生已成为一种危险的职业”。

     更令中国医疗界哗然的是,10月底,专业医学网站“丁香园”发布了一份《医生工作场所防暴力行为中国版指南》。这份指南综合了2000多名医生会员的意见,制订得非常细致,并罗列了32条防暴具体措施。比如建议每个诊室和办公室的桌子下面安装隐蔽的紧急呼救按钮;值班时尽量避免独处一室,切勿背靠大门;如应对时间充裕及时脱掉白衣服,混在现场人群中迅速脱离现象;注意与患者保持一定距离,防止眼镜碎片造成二次伤害,发生暴力事件后,医院宣传人员应保存好现场照片、伤痕照片和监控视频,及时寻找目击者做笔录等。

     据一项针对全国270家医院调查显示,73%的医院出现过病人及家属殴打辱骂医务人员的现象;61.5%的医院发生了病人去世后,家属在院内摆花圈烧纸设灵堂,多人围攻威胁医生等事件。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被殴打受用力的医务人员已超过1万人。也难怪海外媒体称:“在中国当医生是一种危险职业”。

     一直以来,悬壶济世,乃医者本分。医患双方本应是在同一条战壕对付病魔的战友,如果这种关系演变成医患双方自己缠斗不已的沉疴,那么人类还能拿什么来救自己?为什么过去在大众心目中,医生职业是那么的崇高,社会给予医生很多礼遇和地位,而如今这个职业却演变成“步步惊心”、“步步为营”之境地?

      医疗科学水平与患者的期待有差异

      医生作为一个职业,有多少人真正理解?随着医学知识和技术的进步,医生们却发现,得到患者的信任却越来越难。公众普遍认为现在医疗科学技术水平这么发达,病症的治愈率达到70-80%应该没啥问题吧,而事实上在目前的医疗领域,医生能治愈的病症不足10%,大多疾病只可缓解,这就与患者的预期存在着强烈的反差。在美国有一名著名医生的墓志铭上有一句话流传于医学界,“有时治愈,常常缓解,总是安慰”。所以我们让使全社会知道,对患者而言,少数疾病可治愈,大多数疾病可缓解,但他们始终会得到医生的慰藉和关怀!

     医学作为一门科学,医学本身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未知性。现在各个科学领域中,每年医学界发表的论文数量依然是最多的,显示了这门科学的可探索空间有多大。很显然民众的科学素养和医学发展相比,却远远滞后,这种巨大的不对称性,导致当病患对现今医疗水平只能缓解其病状,而不能彻底治愈疾病时的一种失望情绪都出在医疗人员身上。而对于医生来讲,一旦出错,几十年的清誉和努力可能全部丧失。

     政府在医疗领域的投入还不足

     最近有媒体爆出:“某注射液出厂价6毛,经层层加利,到医院卖给患者时,竟然卖到了12元,2000倍的暴利,让医患矛盾更加尖锐。”究其根源,就是政府把医院推向市场,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导致医院趋利现象无可避免,以药养医顽疾难除。现在的状况是:在目前的医疗总费用中,政府的投入还是太低,地方政府的观念也需要改变,不应该对经济投入时很大方,要对医疗等民生投入就很困难。试想一下,如果政府加大对医疗机构的投入,使医生不必以药养医(可杜绝过度医疗),如果你看病自己只付出很小一部分,我想很多医患矛盾就不会这么尖锐了。

     当然,要靠政府把民众的医疗费用全部承担下来,也不现实,我们可以学习美国的三级医疗保障制度:就是穷人看病有政府投入托底作为基本保障,实在看不起病政府可为穷人托底买单,不至于到生场大病,就家徒四壁的地步。中产阶级看病可以参加医疗保险,在生重病时自己只需出占比很小的一部分资金,大多数药费由保险公司缴纳。而对于富人有享受高级、全方位的医疗保健要求的,则专门有高等的医疗机构为其服务。相比之下,我国政府在医疗领域对全民基本保障体系建立尚需健全,要知道医疗机构是关乎民生,所以政府绝不能把医疗机构都赶向市场,让其充分竞争。

     医院自身的管理有待加强

     医院自身的管理也存在问题,这是完全通过自律可以避免的,时下很多医院在追求市场化过程中,忽视内部管理的改进让我们感到痛心。比如南海“弃婴门”事件,如果我们理性分析,你说那些医护人员是有意要害死婴儿的吗?显然不是,而是他们对规章制度的执行不力,工作责任心不强所致。

     目前很多医院不善管理,医疗行为的监督不应仅由行政和纪检部门承担,对医院应该有内部、外部加强管理,还要有行业监管,长期以来我们只重视了对其外部的行政监管,而忽视了其行业自律。能不能像国外那样,对医疗行业有一个协会制度行业规则,违反规则者不可行医;同时在支付制度上进行改革,由支付方来监督医生的行为,如果医生违反规则便可拒付,同样也可监管限制患者的不合理要求。

     要让公众重新把现代中国医生和护士尊崇为“白衣天使”,医患矛盾得到缓和,恐怕还很漫长。首先,政府要对医疗机构进行投入,彻底根治以药养医的弊端,要知道医疗、教育、住房不能完全市场化,政府在最基本方面还要进行托底。还有,社会保险体系要尽快完善,医疗纠纷处置也需要以保障的形式来解决,比如设立医院购买的医疗责任险和患者购买的治疗意外险等。再次,大力发展社区医疗,政府在这方面要投入,如果中国每个家庭都能有几个信赖的医生长期服务,那么医疗纠纷就会少很多。最后,对医疗机构而言,自身管理要加强,真正做到医患关系是“我和你”,眼里必须要有病人,要有换位思考,要知道病人不是一个病的存在,而首先他是一个人。从每个医生自己做起,做一个人文医生,即要有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和艺术的服务。唯有多管齐下,才能找到突破当前医患关系的出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