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京沪高铁是我国建设里程最长、投资最大、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贯通了“三市四省”,串起了京沪“经济走廊”。这条总长度1318公里的崭新运输线承载着沿线23个城市经济的腾飞的梦想。随着高铁而来的是一场大规模的“造城运动”。
现在,随着京沪高铁的开通,在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商机剌激下,沿线各地大兴造城运动,以期借高铁东风,加快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步伐。目前,沿线24站已经开建16座高铁新城。比如,无锡正在建的锡东新城,规划总面积达125平方公里。蚌埠则打算建设一个全新的高铁新区,占地9.27平方公里。
难怪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教授也认为:“有了高铁后,从蚌埠到上海只需2小时,一天即可往返。这样就会有很多人选择在上海一周上三天班,住在蚌埠。类似蚌埠这样的城市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机会。”李委员还指出:“房地产价格大幅下降的前景不存在,但像过去几年20%左右的疯涨格局已经过去,预计一线城市房价会微调,但高铁沿线城市房价竞争力将开始显现”。
不过,我对李委员的“家住在蚌埠到上海上班论”不敢苛同,如果高铁的票价像北京地铁票价那样只有2元钱的话,那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高铁向来是票价很高的,即使是单程从上海到蚌埠100元,来回200元票价,一周上三天班就要600元,一个月光高铁的票价就要2400元,试想一下,哪个人能承受得起如此高昂的路费?至于高铁能否带动其沿线城市的房价,我觉得即使能够暂时带动,如果当地政府其他设施没跟上,这种高铁沿线城市很可能成为一座座鬼城。
可以肯定,京沪高铁将促进沿线的产业转移,促进地方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这也是沿线地方政府热衷于建设新城的主要目的。但在这个目的掩盖之下,一股搞大搞活房地产的冲动也在急遽迸发。苏州招商部门的官员更是认为“地价不涨是暂时的,地价涨是更道理。”但我认为搞新城、建房子没问题,但问题是谁来居住?要吸引人来你处购房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首先,要有产业。有了产业,才能提供工作岗位,这样才会有人买房居住。随着高铁的开通,沿线城市分工将会进一步细化,发达地区的产业也会一定程度上向沿线地方转移。但我们对高铁的拉动效应存疑。很多地方由于区位优势不明显,基础设施不完善,不一定会有企业愿意来落户,高铁虽然过其境,但只获得了“过境效应。而且很多新城的定位同质化很严重,必然加剧产业承接的竞争白热化。
再次,房价要适中,目前很多新城还没建成,但房价已经被当地开发商抄上去了。无锡向北,在高铁停靠的常州新桥镇,2009年3000元左右的房价目前已经翻番,逼近7000元。在一线城市,由于房介过高,出现了“逃离北上广”的现象,房价的“逼出效应”已经显现。如果高铁新城的房价过高,房子能不能卖出去,能不能吸引人来投资或居住都是一个问题。
最后,配套设施要完善。买房其实也是买周边的配套设施。如果道路、交通、水电等不完善,工作生活在此,无疑十分不便。而在城市建设中,房子建的快,配套建的慢,已是屡见不鲜。若高铁新城的配套不完善,必然影响销售和居住。
诚然,高铁开通后,可能会带动部分沿线新城的房价上涨,不过现在是国家宏观调控和货币政策收紧的关键时期,高铁带动房价上涨的效应肯定会逐次递减。高铁新城成功的标志,不在于房子建的多高、多好,而在于产业承接和发展如何?产业旺,则人丁兴。人丁兴,则楼市昌。如果产业不稳,只盲目发展房地产,就会激发房地产炒作,造成房价远离当地民众的承受能力,导致房地产市场有价无市,或有人买无人住的情况,有可能会形成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区式的“鬼城”。
所以,京沪高铁沿线的地方政府在建设新城过程中,一定要规划先行,产业为重,遏制自己的房地产开发冲动,稳妥推进城市建设。因为高铁沿线地方经济的兴起,必须靠产业经济来带动,而靠房价泡沫来带动,会造成产业空空,成为一座徒有其表的“鬼城”,不仅如此,最后房地产泡沫破灭后,受损的还是地方政府和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