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拖了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后腿?

(2011-06-07 11:39:12)
标签:

杂谈

     按照住建部于5月11日印发的《关于公开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信息的通知》,各地方要在20个工作日内,对保障房年度建设计划、开工项目信息、竣工项目信息予以公示。即意味着6月9日将是信息公开的“大限之日”。但截至昨日(6月6日),距离住建部规定的期限只剩3天,但还没有一个城市在其政府网站上公布保障房建设计划、开工和竣工等相关信息。根据此前媒体透出的信息来看,近期各地保障房建设开工情况不容乐观。绝大多数省份,保障房建设的总体开工率仅30%。

     根据媒体已经公开的建设进度,保障房开工情况并不乐观。截止5月底,上海经适房项目约完成开工计划的25%;江苏省45万套房保房任何的总体开工率约为30%;浙江省18.5万套保障房任何目前已开工建设6.16万套,进度为33.2%,重应的开工率最高,截止4月底已开工保障房20.4万套,占年度建设总量的41%。

    手续繁冗影响前期保障房的开工率

    造成1-5月全国保障性住房开工率这么低的因素有很多,建造保障房的开发商在开工前要办“四证”(即《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这四证一办至少需要4个月的时间,到银行申请贷款还需2个月(现在保障性住房贷款也很难),前期手续繁杂是影响开工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中央今年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必须在10月底前全部开工的要求,现距离上述期限,仅剩不到5个月的时间,恐怕今年保障房的开工率达标的任务十分艰难。

    资金的短缺成为保障房的最大“短板” 

    根据住建部官员此前表示: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来源的渠道,应当是多方面的,应包括中央政府投入、土地出让金提成、住房公积金余额移用、地方财政支出、社会融资、银行支持等方式来完成。

    截至5月20日,财政部已累计下拨2011年中央补助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资金617亿元,已完成全年预算的60%,但要完成全年1000万套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共需资金超过1.3万亿元),仅靠中央财政今年计划下拨的1030亿元的投入肯定不够。在接下去的5个月的时间内,资金的缺口可能是保障房建设的最大“短板”。

     对于开发商而言,银根收紧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上也已经显现,去年的保障房项目贷款一般是维持基准利率,甚至在基准利率上能享受下浮10%-15%的优惠。今年以来一般是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10-15%,高的甚至达到30%。按这样的资金成本,经适房等项目的建设不但无微利可图,且极有可能亏本。所以今年银行放贷难且贷款成本大幅上升,开发商对经适房的开发积极性骤减。

     对于银行来讲,由于存款准备金率的不断上调,保障房这种非商业地产信贷业务因其资金回报时间长,没有商业房产可持续性强,自然不受银行青睐,因此银行只能在财政补充足额到位的基础上,适当给予支持。银行方面也担心,如果保障房投资期限长,收益微薄,再发生无法偿还信贷本息,就会形成新一轮的平台贷款风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生2-3万亿不良资产就是前车之鉴)。所以保障房建设资金“全部压在银行身上”也不靠谱。

     按照住建部的说法,除去中央补贴外,地方政府需要投入近4000亿元建设保障性住房。但地方政府实际投入可能远不止这个额度。因为1.3万亿元仅是保障房的建安成本,而地方政府的实际支出还将包括土地开发、征地拆迁、市政交通配套建设、教育医疗配套建设、园林绿化和能源供给等各项成本的支出。如此一算,地方政府建保障房的资金缺口压力非常之大。现在地方政府的财政已经到了非发行地方债不可的地步了!有多少财政资金可以支持保障房建设尚待观察。

     接下来,土地出让收益一直被认为是地方政财投入保障房最有力的资金来源。国家要求地方政府必须将土地出让净收益的10%投入保障性住房建设。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收益累计达2.7万亿。如果按其中30%-40%为净收益计算,保守估计也有1万亿元。也就是说,至少有1000亿元土地出让净收益可以投入保障房建设。但是地方政府去年2.7万亿的土地出让收入是房地产峰顶时期的收入,随着房地产调控的深入,土地的出让金收入肯定会大幅回落。今年前5个月,全国128个城市的土地出让金总额仅为6659亿元,同比下滑5%。而北京、上海在房地产降温后,土地出让金收入降幅分别达到56%和37%。显然土地出让金的净收益对未来保障房建设的支持力度会非常有限。

     保障房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有难度

    很多专家都是想借鉴新加坡和香港的保障房的模式,运用“双轨制”来解决当前民众的住房问题。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可以通过保障房来解决,而高收入群体可以购买商品房来解决住房问题,他们寄希望于高房价一直稳在那里,不涨也不跌。

    但是我们要知道,新加坡和香港是依靠其政府雄厚的经济实力,用了五六十年的时间,才基本做到对90%中低收入群体公租房(或廉租屋)的全覆盖。而我国政府就算在完成了“十二五”规划中建立保障房3600万套的宏伟规划(资金问题全部解决),最多也只能解决20-30%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所以靠保障房来解决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在中国根本不可能。

     现在我们要做的是,一边大力建设保障性住房(估计今年1000万套保障房指标完成难度很大),一边要把高房价泡沫给击碎,让房价回归理性,只有房价回归居住的属性,让一大批原本买不起商品房的中等收入群体能够买得商品房,让低收入群体能够通过经济适用房来解决住房问题,让贫困家庭通过廉租房来解决住房问题,只有从源头上减少保障房的需求群体数量,保障房建设上的压力就会减轻。如果房价继续大涨,会有越来越多的社会群体买不起房,保障房即使造得再多,也会因需求激增,而供不应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