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资金压力是保障房建设的最大障碍

(2011-04-02 09:06:50)
标签:

财经

    3月22日,国土部召开了2011年度住房用地供应计划编报工作视频会议,其中今年计划完成1000万套保障房用地供应是重中之重,会议强调一定要做到应保尽保。而在此稍早之前的2月24日举行的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会议上,各地已签下了今年保障房如期开工的“军令状”。我们不禁产生疑问:去年计划建设540万套保障房,但由于资金不足等原因,实际只完成了360万套,今年的保障房建设资金缺口如何解决?

    据住建部估算,今年计划建设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所需资金约1.4万亿。虽然,中央补助保障房建设的1030亿元财政资金将会陆续下拨,同时也有某民营企业家在两会期间表态,愿意拿出10亿元来参与保障房建设,然而,即便是如此,保障房资金缺口依然庞大。

    对于保障房庞大的资金缺口,有专家者认为可以由社会资金来参与弥补,因为对社会资金来说,政府着力推进的保障房建设,是一个利润不高,但收益稳定的巨大的投资市场。当前,需要的是尽快制订相关优惠政策,来吸引和鼓励更多的社会资金投身保障房建设,以利保障房建设的顺利实施。也有许多专家设计了各种募资办法,譬如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各大保险公司资金投入,发行保障房债券和信托基金,让房地产企业参与投资等等。

    但是细细推敲一下,我觉得各路社会资金参与保障房建设并非都是“活雷锋”。因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除了少数企业和个人在保障房建设上可以是纯粹不求回报的慈善之举之外,任何社会资金参与保障房建设,最多也只能做到适当让利,但必要的投资回报也是需要的,无利可图甚至只有微利的事情,谁肯去做?

    譬如不少商业银行表示,在商业银行支持保障房建设时,地方政府应配套优惠政策条件以激发银行的积极性,给予地方财政贴息等政策支持,否则,各家银行对保障房建设的支持只能停留在表态层面。面对于保险资金助力保障房建设话题,我认为也需要强调政策配套,对保险资金参与的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应给予一定的税收支持政策,减免相关税赋。否则,社会资金参与保障房建设的积极性不会高。

    所以,九九归一,社会资金即便如大家所愿争相参与保障房建设,但保障房所需保障资金的最终来源,从本质上讲,最后依然还是有赖于地方政府财政和税收上的支持,而地方财政当前是名副其实的土地财政,之所以我国这几年保障房建设欠账太多,就是地方政府认为买地建商品房能够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而建保障性住房,地方政府非旦不挣钱,还要拿出财政收入的一部分,倒贴进去!赔本的事情谁肯去做?

    据媒体报导,去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达到29109亿元,相当于全国财政收入的35%,相当于地方财政收入的71.68%,也难怪各地方政府不肯把房价调控目标定为“下降”。在土地财政的背景下,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土地就是资金,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都要仰仗土地,土地与资金都是硬币的两面。政府划拨出建设保障房所用土地越多,就会使其买地收入骤减;地方政府调控房价动作越猛,房价若真的出现大幅下挫,就会使其商品房土地出让的价格大幅缩水。

    3月初,住建部副部长齐骥曾指出,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有几个必须保障:第一是土地供应要有保证,第二是资金的保障,第三是生产能力的保障。而在我看来,生产能力的保障不在话下,土地供应保障,大约需要3万公顷土地。即使是按照2009年全国居住用地平均价格3824元/平米计算,这3万公倾土地的地价就高达1.1472万亿,这就是地方政府在保障房用地上的资金抽投入(还不包括营建投入)。

    今年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资金至少需要1.4万亿,而相应的保障房用地上的投入大约要1.1472万亿,两项合计就是2.54万亿,而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仅1030亿元,社会资金又非免费的午餐。在全国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余额高达9万亿元之际,许多地方已透支了未来若干年财政收入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在保障房方面即使立下“军令状”,恐怕压力可想而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