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保障型住房建设能否遏制高房价?

(2011-03-07 09:12:29)
标签:

财经

   3月6日下午14时,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记者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朱之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徐宪平出席并就“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相关情况答记者问。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徐宪平说,未来五年,要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3600万套,今年1000万套,明年1000万套,后面三年还有1600万套,使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达到20%。这个宏伟规划让人倍感兴奋。但是,现在要完成保障性住房计划还面临哪些困难?保障性住房是否可以通过增加供应来遏制高房价呢?

    保障性住房建设最大的难题是资金

    近年来,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来源渠道不断拓宽,目前已经形成了多渠道、多层次的财政投入机制。主要包括:中央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省市县财政一般预算安排的资金、住房公积金增值净收益安排的资金、从土地出让净收益中安排的资金、地方债券安排的资金等。2007年以来,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对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补助力度,累计下拨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1547亿元。但即便是如此,据测算今年共需投资约1.4万亿,尽管有中央的财政补贴,但要完成今年1000万套的保障房建设计划,其缺口仍然高达万亿,这需要地方政府自己想办法来解决。

    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因为过去欠账太多,所以现在任务繁重,资金需求巨大,仅仅依靠政府财政投入,难以保证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可持续性。因此,有专家建议:应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运营,建立健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长效机制。但是,我觉得要让社会力量全部扛下保障性住房建设显然有问题,因为社会投资资金是趋利性质的,如果建设保障性住房的年化收益率只有3-5%的微利,那我相信有部分开发商出于给自己做广告或想以此与地方政府搞好关系的样式,会顶着微利甚至无利来建造一批保障型住房,但这始终不能长久。所以保障房建设有近万亿的资金缺口问题将一直困绕着地方政府。

    最后,随着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规模不断加大,一直困扰保障房的监督管理机制显得更为重要。如果监督管理不完善,无法做到把保障房分配到最需要的群众手中,无疑会导致公共资源的浪费和不公平,引发群众不满,好事办成坏事。要求各地按有关要求及时制定并公布各类保障性住房准入条件,制定合理轮候期,建立住房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健全住房情况和收入状况审核机制,规范申请、审核、公示和配租配售,确保各项惠民政策落实到中低收入家庭。

    保障性住房能否遏制高房价?

    我觉得保障性住房建设在十二五期间的任务目标都能够完成,也只能解决一部分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如果当今房地产市场泡沫不破,房价与收入之比依然站在1:27以上,要靠政府的力量来解决所有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显然是不可能的。我们不能照搬新加坡和香港的保障房的模式,因为像香港及新加坡这样的小地方都要花70-80年的时间,才能解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而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来说,要达到香港及新加坡的保障性住房的水平可能得化200年的时间才能达到。

    保障性住房的功效主要是通过增加住房的供应量来化解现在楼市的投机炒作的问题,而如果楼市的投机炒作的需求不回归理性,那保障性住房生产得再多(何况还有一个建设周期,一般是2-3年),其所起到的作用也十分有限。所以,除了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外,政府还应该从信贷和税收这二方面入手(提高房贷的门槛和加大房产税的征收范围),对房地产投机炒作进行严励打击,让它无力可图,并挤出市场,这样国内房地产的需求结构会发生根本变化,让房地产市场转变成一个以消费为主导的市场。

    只有房价回归理性,房地产的过度需求被有效遏制住,我们才可以形成这样的一个模式:低收入群体通过保障型住房解决居住问题(包括廉租房在内),中等收入群体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买得起商品房,而高收入群体可以去住高档房或别墅。这样社会的各个群体的居住问题都可以得到根本解决。如果光靠保障型住房来解决所有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显然政府是无力解决的!只有房价回落至中等收入群体也能买得起商品房时,那么政府只需努力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政府的压力自然就减轻了许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