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税既可抑制房价又可抗击通胀
(2011-03-04 16:41:56)
新年伊始,国家统计局在公布1月份消费物价指数(CPI)前夕,调整了CPI的权重构成,这也是我国自2001年计算CPI定基价格指数以来,第二次进行基期例行更换调整。调整后的CPI权重构成,较之以前,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居住类权重提高4.22个百分点,而食品类权重则降低了2.21个百分点。有专家认为:这样做法在某种程度上隐瞒中国的真实通胀压力。但是我觉得CPI权重构成的结构调整对于物价的真实反映具有积极意义。
我们以北京为例,近年来,由于房价上涨,通胀预期加大,城市中心区的房租也随之上升,很多人不得不搬到越来越远的郊区居住,如昌平、通州、大兴,每天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往返途中,生活成本明显增加,而罪魁祸首却是在过去的CPI统计中不仅漏掉房价,还把居住类(房租)的权重压得太低。
“十二五”期间,中国通胀形势严峻,压力犹存。政府抗击通胀必须从抑制房价入手,在既定的CPI统计制度下,让已经降低权重、可能会继续走高的粮食与食品类价格回归市场,与此同时,对没有完全市场化的房地产行业,通过颁布并严格实施政策组合拳挤压掉泡沫,让已经提高权重的房价回归理性。
我觉得,中国的通胀压力主要源自三大因素:一是产品市场上长期的贸易顺差,加上央行信贷泛滥造成国内流通领域过多货币追逐过少商品。二是结构性通胀的趋势加重,工人工资、原材料价格、土地成本都呈上升趋势。三是石油价格上涨带动大宗商品上涨,造成了国内的输入性通性的压力增大,主要是房地产市场、外汇市场和股票市场,助推了一系列价格泡沫。而我国政策采取的临时价格干预措施难以消除通胀压力。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若要有效抗击通胀,政府必须下大决心、着眼于经济基本面的调整:让工人工资、能源价格、土地成本以及自然延伸的粮食和食品价格走向,顺应市场的规律,该涨的涨;让带有浓郁投机色彩的房地产市场挤出泡沫,抑制房价非理性上涨。
迄今,北京市三环附近的新建商品房价格平均约为4万—5万元/平方米,这一数字在2007年仅约为7000元,房价三年的时间里翻了6—7倍。在如此明显的数字对比面前,似乎已经没有人再否定房地产市场上的投机特征和泡沫了,以至于有人开始呼吁“卖了北京、收购美国”,北京的房价总值是美国GDP的2倍。我认为,房地产业不是经济的主导产业或说支柱产业,房地产繁荣是经济发展的结果,绝对不会是原因。因为,没有谁会相信,一个国家或地区仅仅通过买卖土地和房子就可以实现经济腾飞。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地区、城市,如果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就业和创业机会很多,才会增强这个地区或城市的竞争力,进而凝聚更广范围内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房地产市场才会因此而繁荣,并非相反。不能把住房过度商品化,中国的情况不同于西方,为了立锥之居而挣扎奋斗的年轻人仍占多数,当住房这种基本的需求都无法满足的时候,年轻人传统的价值体系容易扭曲。此外,近年来绝大部分的群体性事件都是与土地征收补偿、房屋拆迁安置等密切相关,直接增加了政府“维稳”的难度和成本。
近来,我国政府已经认识到,居民基本的住房保障,是政府的责任,而不能完全抛向市场。比如,政府承诺2011年全国要建成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并要求各省各地签下军令状,同时接连出台以“限购令”为主要特征的打压房地产市场的政策措施,旨在抑制房价。从过去的1—2个月来看,政策实施效果不太理想,京、沪、穗、深房屋成交量出现下降,但价格仍然高企,究其根源,在于市场上的买卖双方仍然怀疑政府打压房地产市场的决心和勇气,根据以往的经验,往往每一轮政府出台打压政策过后都是新一轮的房价攀升期,多空双方处于长期对峙时期。
此外,“限制购买”从某种程度上是“制造稀缺”,一旦限购取消,房产交易量又上升,高房价并不能得到彻底根治,一定要让消费者从“不允许购买”到“不愿意购买”转变。有一个很好的政策组合能够有效抑制房价、进而抗击通胀,那就是对当前的房产税收政策进行结构性调整:保持政府从房地产市场交易中获取的税收总额不变的情况下,取消所有交易环节的税收,等量转移到住房持有环节,对以家庭为单位拥有的第二套及以上的住房征收房产税。这种做法,既会堵住那些借“政府增税不利于民”之类的说辞否定房产税说法,又会在短时期内扩大市场供应量,有效抑制房价。如果房地产泡沫不破灭,政府要想遏制住通胀是根本不可能的。而房产税的开征,则是拉开了分税制改革的帷幕,让地方政府摆脱土地财政的束缚,一心一意的把房价泡沫给抑制住。从同时更重要的是,还会让老百姓坚定对政府抑制房价的信心,利于巩固政府信誉。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