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始,央行使出紧缩货币政策的次数越加频繁,在短短的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就有一次加息和二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可见,今年通胀形势十分严峻。从紧的货币政策实质是为了减少企业和个人的货币供应量的政策。但是,巨额资金却还在源源不断地通过股市一级市场流向企业和个人。
2010年,我国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上调了3个百分点。若按每次冻结3000亿元计算,6次就是1.8万亿。但是,货币流动性依然泛滥,从以前抄楼、抄农产品,到现在的抄茅台酒,仿佛货币市场的流动性并没有因货币政策紧缩而受到多大的影响。究其根源,就是当前通过从紧的货币政策减少的货币供应量,又从股市这个“漏斗”又重新流回市场。
2010年,股市通过IPO、增发和配股,融资总额为1.01万亿元。进入2010年,股市发行的节奏有增无减,新股正在紧锣密鼓地发行。我认为,鉴于当前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为上市银行解决补充资本金的问题,2011年必将是股市疯狂融资的一年。所以,从整体上看,货币政策从紧的效应被大大抵消了,这也加大了政府抵御通胀的难度。
此时,我们看到了二大怪现象:① 一边是货币政策的收紧,一边是股市一级市场的资金流向社会,这也加大了社会的不公:上市公司货币过剩,不但资金吃得饱,而且“撑”得要命,有的因超募太多,为无处投资而犯愁。而非上市公司则货币短缺,资金吃不饱,饿得要命。②一边是银监会对上市银行的监管要求更加严厉,为的是让其从过度信贷扩张中冷静下来,另一边是证监会批准“差钱”的上市银行,可以从证券市场上再融资,银行再把从市场上融来的资金,进行大规模的信贷扩张。股市这个漏斗流出去的钱,必将会对通货膨胀起到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
不仅如此,股票高价发行加上限售股解禁制度,使股市不断地制造超级富翁(创业板最为明显),这也加速了货币从多数人手里向少数人手中的集中,从而形成当前遏制通胀的最难控制之因素。因为货币分散在多数人手中时,其力量是分散的、弱小的;而当这些货币集中到少数人手中时,其能量就会产生几何级数的效应。当企业或个人获得巨量的货币之后,除了企业用一部分资金投入实体经济外,余下相当部分资金用于投机。所以去年下半年至今的楼市和商品市场的爆炒,都是资金集中在少部人手中,贫富差距愈来愈大所致。
从紧的货币政策有控制通胀的作用,但股市融资这只“漏斗”,则起到了推动通胀的作用,并且会加大社会的贫富不均和投机抄作氛围。鉴于现在创业板高管兑现自己手中解禁股票的迫切程度,这部分资金大多也不会留在股票二级市场,肯定大多会流向社会,如果这样,就会增加社会货币供应量,这不利于遏制通货膨胀。所以,我觉得在控制通胀方面,国家各部委应该协调一致,同步推进,如果光靠央行一家收紧货币,恐怕通胀很难得到有效的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