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9年10月30日,首批28家公司登陆深交所创业板以来,创业板新股的发行市盈率虽然经历过波动,但总体依然呈现节节走高的态势。特别是到了2010年12月份,12只创业板新股平均发行市盈率创下92倍的历史纪录。进入2011年之后,1月7日上市的5只新股,平均发行市盈率更是达到了93倍,再创新高。与发行市盈率屡创新高相对的是,近期创业板新股上市之后的二级市场频频遭遇破发。
面对创业板的三高现象(高市盈率、高超募、高发行价),专家们给出了不同的药方。有人说新股破发可以让机构、中小投资者提升风险意识,有利于根治当前新股发行三高的弊端;也有人认为:取消当前的审核制度,采取注册制,加大股票的供应量,让新股不再成为稀缺,新股发行三高的问题就可解决。更有专家认为:引入退市机制,既可教育中小投资者这样就能解解决当前新股的发行问题。那么专家们的想法真的能彻底解决新股三高问题吗?
□新股破发,能够解决三高问题吗?
新股的集中破发能够在短时期内在网下询价时,让保荐机构对新股估值定价有所收敛,基金、保险、社保等一批机构投资者在网下配售时的报高价现象也会得到一定遏制,但是往往新股集中破发这种现象一过,三高问题又会死灰复燃。保荐人和机构投资者照样把新股发行价越报越高,有所市盈率超出了百倍,这严重透支了创业板新股未来的成长性,使二级市场投资者的风险骤增。所以新股集中破发治不了三高问题。
□取消审核制度,能否解决三高问题吗?
有专家建议治创业板三高的关键由审批制转为注册制,让更多的企业更便捷的上市,就可以既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又解决了三高问题。这个建议听上去很有道理,但问题是,主板市场上从来都是审批制,为什么大盘股就没有三高呢?从发行数量上说,大盘股一年也发不了几家,定价也并不高,小盘股一个星期上十多家,数量供应上要大几十倍,说明定价还不能用创业板新股数量少来决定。其实,现在创业板公司上市的速度并不慢,很多人已经埋怨新股上的过多过快,如果取消审批制,降低上市门槛,放手让公司上市来最终解决创业板三高问题,估计不上来千家以上的公司根本不会见效。况且,全国现在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数以万计,取消审批,把宝押在保荐人身上,让中介机构把关更不能让投资者放心!因为这必然成成中国股市泥沙俱下,质量剧降和评价体系错乱。
□引入退市机制,能否解决三高问题?
有人认为,中国的“三高”现象和制度有关系,希望管理层尽快推出退市制度,以此对投资者产生警示作用,从而抑制新股申购和上市之后的非理性。但是,在中国股市中还有一个权证的品种,它是设定到期日其票面价值归零的,风险不可谓不大。即使如此,我们还是看到,就算是在到期日归零的前几天,甚至最后一天,还照样有人恶炒权证,所以退市制度根本解决不了股市的过度投机和三高问题。而且退市制度推出还必须附加一个投资者补偿机制,因为有部分企业上市前由保荐人过度包装上市,之后发现了问题,导致股价的下滑,这对二级市场中小投资者的不公。
如何对创业板存在的问题内外兼修?
从所周知,虽说新股发行已经实行询价制,发行价格是由询价机构“询”出来的,但保荐机构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时候甚至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所以要对发行人和保荐人推出问责和索赔机制。如发行人和保荐人违反诚信义务、为追求高募集和高收益分享,言过其实的过度包装,推高发行价、误导公众投资者,造成新股上市后破发,认购者和投资者损失的,监管部门可开通快速申诉通道,专门受理认购投资者的投诉,同时以所有证据确凿的投诉进行立案,并将调查结果公之于众。如果对虚假式夸张陈述的发行人和保荐人作出严厉的行政和经济处罚,他们就会理性主动适当压低发行价格,给二级市场留出合理的空间,以避免上市破发后可能引起的投诉、处罚和诉讼风险。
在退市机制推出之时,建议管理层可把创业板上市超募资金暂时先封闭起来,如果这些公司上市2年-3年以后一切正常,那金额返还,如果在此期间出现重大问题或退市,政府可将此资金优先陪偿投资者。保护投资者权益,应该是管理层放在首位的重中之重。
创业板之所以二级市场炒作氛围很浓,根本原因是其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意识淡薄,现在创业板新股上市节奏很快,有时一个星期就要上七八个新股,但是股市的功能不仅是融资,投资者也同样需要得到合理的投资回报。2009年香港中资股的股息年均为4%,而同期A股市场的股息率只有1.4%,可见我国股市的上市公司没有分红意识。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只能靠着创业板盘子小,容易炒才能在二级市场博取差价,如果监管层每年强制创业板上市公司拿出一定比例的现金,真金白银真情回馈投资者,引导投资者价值投资,创业板的新股投机氛围不会这么浓郁,二级市场的暴抄现象也会得到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