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投资者都认为,经济形势调头向下的时候,企业利润预期也会下降,股市就该下跌。还有一种思路是,股市涨幅过大,价格严重透支价值的时候,股市也会大跌。其实造成股市大幅波动的因素有很多,这二种理念并不是左右股市的最核心因素。
用估值水平和业绩预期来衡量个股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纵观中国股市20年的历史短期内得不到充分验证。如果细查起来,股市运行要比经济走势略早一点,也就是股市在经历熊市过后,先于经济走稳(像2005年6月股市转强领先于汇改);而股市涨多了就要跌,价格严重偏离其估值,这种讲法短期内在某些板块也得不到证实,最近创业板屡创新高,有19只创业板股票价格已突破百元大关,创业板的平均市盈率高达80倍,但从短期内还很难看出其下跌的迹像。
通过研究,你会发现,估值水平和业绩预期用来衡量短期个股行情的时候还管点用,用来说明股市的强弱,在短期内不起作用,短期决定股市走势的是流动性,中长期决定股市趋势的是政策。
虽然,仅一次加息和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股市的影响有限,但是政策的风向已经开始转变,现在在政策实施初期大家对股市的波动还比较麻木,仅仅在自己的资本成本上算小账,这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近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已经明确提出,要通过数量型货币工具来遏制通胀,而当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达到20%以上时,就会对股市的流动性以及股市中的权重银行板块产生重大影响。我国近几年股市流通市值增长,远远超过世界任何一个经济体,这与股市指数的上涨,远远不在一个量级,一旦实行量化紧缩,那么他对股市的打击将是致命的。2008年4—9月CPI达到8%以上时,央行频繁动用各类货币工具来收紧银根时,股市恰恰是最低迷的时段。
所以,我建议大家投资股市要注意防范系统性风险,从经验来看,今年和2008年一样,就是经济决策者感到进退两难,前景不确定性增强。2008年决策层屡次面色凝重的说“形势复杂”、“不确定因素很多”,当时由于金融政策出现紊乱,导致了经济的短暂下滑和股市的超水平下跌。2011年,我们又遇到基本同样的问题,可能还比2008年更糟一些(当年房地产泡沫并不太大,容易控制),现在决策层又在谈“不确定性”和“进退两难”了。如果我们注意到今后的物价水平和房地产调控效果大大出乎政府年初预料之外,我们就应该可以清楚下一步的量化紧缩政策的威力可能更大。
宏观经济数据和企业效益波动,他们跟政策转变比较起来,简直不是同一等级的事物,甚至可以说,只要政策逆转,股市场会走提前于经济面,走出自己独立的行情,基本不会理会周边股市。但现在清楚的表明:货币政策的持续紧缩已经不可逆转了。所以我们投资者要对股市近期走势保持一份警惕,等政府对通胀和资产泡沫形势明朗后,再投资也不为迟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