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雨霏霏忆南京(下)
(2009-11-21 11:08:21)
标签:
九华山紫金山陵墓神道石象 |
分类: 散文忆旧 |
城东的九华山,游人稀少,最为荒凉,却是我们青少年时代最喜欢的地方之一。从山门拾级而上,石阶陡直,至山腰有古寺一间,名青园寺。虽是红墙琉璃瓦,但香火早断,改为一间茶社,生意极为清淡。我们去的次数不少,从未见过其他喝茶的客人。古老的殿堂和外面的回廊中摆了几张木桌椅,5分钱就可以泡壶茶,坐下来享受山间的清幽。山风吹过林梢时发出的呼啸,鸟儿在枝头的歌唱,都使我们年轻的心感受到欣悦和诗意。山顶有座塔,塔高五层,呈方形锥体,塔身是青砖砌成,塔下埋藏有唐玄奘的一份顶骨。有说该塔是仿唐长安大雁塔,也有说是仿长安兴教寺。塔身简洁古朴,无任何粉琢雕饰,深得唐代古塔风韵。山顶上景色绝佳,从那儿东眺紫金双峰,山色苍翠;西望鸡鸣古寺,烟雨楼台;南俯金陵古城,车水马龙;北临玄武湖水,碧波万顷。脚下是古城墙,墙外玄武湖中的七个州尽收眼底。那时没有游人,山中只有拾柴的小孩,我们在山中隐秘处找到一处城墙缺口,从那里攀上去,发现城墙顶原来十分宽阔。在野草丛生的古城墙上走上好几里是极豪情极奔放的感觉。墙的一边是碧波荡漾的湖水,另一边是幽静的山谷。且不说视野开阔,重要的是我们的心里怀着秘密的喜悦,因为多年中我们一直自以为是这段古城墙顶唯有的访客。在这古老荒凉之地,我们不仅体会岁月和历史沧桑,也对自然美满怀热爱和崇拜。
这城中三山,虽不似福州城的山那么古迹纵横、庙宇密集,好处却是清雅。南京郊外的紫金山,是一派明媚的西洋油画风格。山峦起伏、林海苍茫、四时皆是油画和水彩画的天然资料。人文景观中要数陵墓最多,庙宇却只有灵谷寺一座。这里历代是风水宝地。紫金山正中小茅山南麓,郁郁葱葱之中是孙中山陵,依山而建,我认为是中国近代陵墓中的最大手笔,不逊于任何一座帝王陵墓。中山陵西面的玩珠峰南麓,有朱元璋的陵寝,气势恢弘。明孝陵对面的梅花山是吴国孙权帝的葬地,后来汪精卫也曾葬与此山。紫金山西麓有廖仲恺和何香凝墓,墓是青灰色基调,山后苍松叠翠,风过时松涛阵阵,墓园气派庄重。山北有明代开国将领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陵墓,灵谷寺有邓演达墓,都很不俗。
明孝陵也是我们喜欢的去处之一,青少年时代常在那一带游玩。陵墓外几里长的神道石刻最使人惊叹,其中梅花山前的一段神道两旁立着文臣武将,山后的石象路上则排列着巨大的石兽,或立或伏。秋天的石象路最美了,银杏树叶黄了,阳光一照,极为灿烂。弯曲的石刻神道绕过梅花山后,通向陵墓的朱红大门。远远一看,明孝陵红墙黄瓦朱门,十分肃穆。那个年代,明孝陵年久失修,游人稀少,极为荒凉。推开两扇红漆斑驳的大木门时,木门会发出沉重的叹息,那一声长叹回荡在空落落的陵园,已把我们带入古老年代的神秘之中。陵园内是一进又一进青石铺地的院落和殿堂,庭院里冬有腊梅,春有红梅,夏有海棠,秋有金桂。一年四季总飘着花香,一年四季似乎也只有我们这几个的忠实热爱的游客。甬道两旁苍松古柏,透着皇家陵园的庄严。甬道的尽头是依山而建的墓基,由于年代久远,墓基已是断垣残壁,长满了齐腰的荒草。我们喜欢坐在断墙荒草中,暇想那些发生在遥远年代的故事。一直到日暮黄昏,凉风骤起,才感到四下里已是阴森森,慌忙起身逃离。这些是我们少年时代永远难忘的故事。
明孝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后,就不想再去了。不是买不起门票,而是不愿抹去少年时代的记忆,同时也不忍凭吊崭新的古迹。古墓倾颓了就倾颓了,就让它断垣残壁,荒草萋萋,假如古希腊雅典娜的神庙也修复成原来的样子,而不是保留她现有的断柱残基,还有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