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雨霏霏忆南京(上)
(2009-11-20 10:43:40)
标签:
南京鸡鸣寺古台城清凉山秦淮河 |
分类: 散文忆旧 |
福州城有三山二水,南京虽无此一说,却也相似:城外有紫金山,城西有清凉山,城东有九华山,城中有北极阁山。南京郊外出名的还有栖霞山、汤山、牛首山等,故有“春游牛首烟岚” ,“秋登栖霞胜境” ,“冬观石城霁雪”( 清凉山),“夏赏钟阜晴云”( 紫金山) 之说。南京境内属低山丘陵和河谷平原交错地貌,四周则群山环抱,形似盆地。夏季时长江和湖汊的水气蒸发不散,极为闷热,故又有“火炉”之称。
南京的热声名远扬。出门在外,敢问君从何处来?若答南京,对方的反应多半离不开”火炉“二字,身为南京人对此不知是骄傲还是尴尬?南京的热,盛名之下,名符其实。白天骄阳似火,酷暑难耐,晚上太阳落了山,热也丝毫不减,树叶纹丝不动。那年代既无空调又无电扇,千家万户在街边巷口纳凉闲话是南京城夏夜盛景。夏日奇长,寝食难安,熬过一个苦夏,人人瘦一圈,故南京城里胖人奇少。奇怪的是自从有了杭州、福州和郑州这新三大火炉后,南京的火势已越来越小,夏天不再那么炎热了,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南京也有二水:长江横卧城北,秦淮河贯穿城南。长江流过南京,已成浩荡之气,不愧中国第一河。秦淮河从前不过是一臭水河而已,避之唯恐不及。所谓华灯映水、笙歌彻夜的旧时繁华不过是文人墨客笔下的陈年旧事罢了。秦淮河有内外两股,外秦淮河自城墙外绕过,最后注入长江。进城后的内秦淮河又分南北两支,其中南支流经夫子庙出水西门与外秦淮河汇合,河道长约十里,人称“十里秦淮”。前年回南京时去一朋友家新居作客,他居住的小区就枕着外秦淮河,从他家阳台上居高临下看,秦淮河已然是杨柳夹岸中的一衣绿水了。
城中三山中,清凉山踞于城西。唐代以前,清凉山一面临江,地势险要,是阻挡北敌南侵的天然屏障。吴国时孙权曾在此建石头城,扼守要塞,故南京又名石头城。诸葛亮称金陵地势为“虎踞龙盘”之势,其中虎踞便是指清凉山。长江改道后,虎踞不再。我在南京时清凉山上崇正书院、清凉寺等均破损不堪,唯扫叶楼劫后余生。扫叶楼系明末清初“金陵八家”之首龚贤的旧居。石级之上,有月洞山门引入,小楼是二层砖木结构,白墙小黑瓦,既是江南情调,又是典型的明清风格。楼前修竹几竿,院内花木扶疏,清新简约,为一雅致所在。龚贤诗书画俱佳,墙上有其自画像,题“扫叶僧”。当时我的朋友中有一俊雅之人,擅书画和音乐,曾一起数上扫叶楼。听他廖廖数语,点评龚贤,实为精彩,令我们茅塞顿开,得窥其中意趣。雅人雅地,故此不忘。
鸡鸣寺和古台城是我曾经喜欢的地方。鸡鸣寺位于鸡鸣寺山东麓,因山顶修有北极阁,又称北极阁山。自南宋在山顶上建了第一个观象台后,历朝历代一直是观天象测气候的地方。民国时竺可桢在此建了中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后来一直是江苏气象台所在地。然而鸡鸣寺山闻名并不在古观象台,而在鸡鸣古寺。杜牧诗中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鸡鸣寺乃“四百八十寺”之首,依皇家规制修建,非一般民间佛庙可比。鸡鸣寺在梁武帝时最为兴盛,梁武帝曾四次在该寺脱袍为僧,可惜后来寺院毁于大火。明太主朱元璋、清康熙帝又先后重建和扩展寺院,如今黄色山门上“鸡鸣古寺”四字系康熙所题。鸡鸣寺山闻名也因古台城,历史上“侯景之乱”,梁武帝饿死台城。历代文人墨客路过时总少不了来此凭吊,抚古叹今。山中还有一胭脂井,据传南朝陈后主被隋兵追赶,在此井香消玉散。我们从前曾漫山遍野找寻此井,前年一看,乃一枯井,极浅。南京史称“六朝古都”,是指东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之后又有南唐、明初、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故又称“十朝故都”,可惜每个朝代都很短暂。人们说金陵有帝王之气,但气运不久。盖因江南乃温柔富贵之乡,来此建都的王朝很快沉湎于奢糜享乐之中,强悍的北敌乘虚而入,故而江山不保。
鸡鸣寺山山不高,却树大林深,更有曲径通幽。黄色的寺院依山而建。拾级登上寺院的最高处,脚下是古台城和明代古城墙,眼前豁然开朗的是碧波荡漾的玄武湖。东边沿墙绕湖不远是九华山和玄奘塔,湖对岸的紫金山双峰倒映在水中,湖光山色,相映成趣,是金陵胜景之一。千年古刹,台城旧柳,令人不免思古怀旧。唐诗人韦庄有«台城»一诗日:“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叹当年的繁华皆灰飞烟灭,唯台城旧柳,依然袅娜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