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山西古建之旅(12)

标签:
古建筑山西长治观音堂 |
分类: 和小伙伴的旅行:国内 |
上一篇的“原起寺”属于长治市潞城区,从地理行政上划分,放在这一篇较合理;但从路线上看,原起寺是在浊漳河谷内的八大国保之一,更加适合放在上一篇。
长治市区的古建筑当然不止观音堂一处,但这篇只写它这一处。
——————————————————
万达的早餐很对我的胃口,超想吃一个韭菜盒子,油汪汪的太诱人了,但这才出发第一站,为了车上同伴着想,我忍住了。
从酒店过去观音堂只要半小时,跨个区。
长治古称“上党”,《国策地名考》曰:“地极高,与天为党,故曰上党”。
观音堂位于长治市潞州区梁家庄,是一座创建于明代万历九年(1581年)的古建筑。叫“观音堂”的古建筑在国内不止这一处,因此通常要加上前缀——“长治观音堂”,以示区别。它是为山西省保存较好的三处明代悬塑之一。





自从《黑神话:悟空》爆火,取景地之一的长治观音堂就变成了一处热门景点。据闻国庆节假期,大批“天命人”蜂拥而至,把小小的观音堂挤得水泄不通,而且参观人流是大排长龙。
我们来时已是淡季,参观人无需排队,可从容欣赏。
观音堂坐东向西,二进院落。中轴线遗留天王殿、献亭、观音殿,两侧为钟楼和鼓楼及配殿。观音殿牌匾上书,兵部侍郎郜钦“观音堂”三个馏金大字。殿内保留着明代塑像500余尊,原来有800多尊,损毁了近一半。
刚靠近殿门,已被这仿佛走入天宫般压迫感极强的气势所震撼到说不出话来。
进门是留置参观区,非常小的一块区域,参观者集中于此,不过容身十多人。因而目光所及之处,总有身形遮挡,相机镜头难以摄入撼人全貌。

观音殿内两山及后檐三面设佛坛,坛上、墙壁、梁架、门窗布满彩塑。两山墙从坛至顶共分四层,底层为十八罗汉像,二层为二十四诸天,三层为十二圆觉菩萨,顶层为天空楼阁、各神诸天等,形态生动,极为精巧。
热热闹闹的观音堂,儒释道各路神仙汇聚,五百多员分四层排列,济济一堂;立体多维的彩绘悬塑打造出极乐之境,神态逼真,引人入胜。一时间,眼睛不知该落在何处,才是开启这一段梦境的正确起点。
主像为三大士。正中为大悲观世音,坐在莲台之上,面和目慈,左脚踏麟麟兽尾部,右脚踏样云,一副悠然自得的模样。青狮大智文殊,白象大行普贤,两尊菩萨分立两侧,神色自若,云盖绚烂,璎珞华美。菩萨身旁的塑像相比之下,体态较小,但也是惟妙惟肖。据说,最小的一尊塑像仅2厘米高。




观音殿南北两侧塑有十八罗汉,东西各九尊,为睡罗汉、长眉罗汉、伏虎罗汉等。称之为自觉,代表自行觉悟。有的怒目而视,有的祥和端庄。弥勒佛坐在十八罗汉席位的角落里。
十八罗汉的上层是二十四诸天,佛国里的护法神。称之为觉他,代表对自身和他人皆达到觉悟。当中有四大天王、送子娘娘,还有阎王等。继续向上一层是十二圆觉菩萨,代表了修为的功德圆满。






最上一层即为第四层。南壁为道教人物,有玉皇大帝、西王母、八仙等;北壁为儒教人物,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殿内正中(当心间)的横梁上端塑着三尊小像,中间是释迦牟尼佛,左为老子,右为孔子。殿的门窗之上,南面有道教中最著名的八仙拜寿和唐王接经的历史传说故事。
民间把观音殿称为“全神庙”。但佛教在此间的地位显而易见。




“除此之外,庙宇四壁及柱、梁、架上处处塑满了天富圣境、桂殿兰阁、琼楼玉宇及三教各界人物,无不神态各一,栩栩如生。最令人称奇的是这些塑像仅靠背后横柱连接,四面悬空,加之祥云缀绕,颇有天宫仙境之感,令人叹为观止。”(摘自长治市人民政府网)
我这个颈椎有毛病、持相机手抖和老眼昏花的揸机人,已经尽最大努力,仰头拍摄高处的塑像了。糊了的,就看个大概吧。总之这些塑像蕴含很多的传说故事,逐一仔细讲来,怕是三天三夜也不够。



出发前买的望远镜,派上了大用场——那些遥不可及的天宫深处,也能看得清楚。比如,看个斗战胜佛孙悟空塑像。
即便是立柱上,也嵌入了繁复的塑像,那祥云波纹,佛光普照,无所不在。这满堂的华彩,也许是其中一个原因:在众多山西古建筑中,观音堂的年代不是很久远,但却因精彩纷呈而夙负盛名,成为一道不可错过的人文景观。




不足40平米的空间,集合了这么多的人物,看久了,不禁陷入遐想……夜深人静之时,他们会否展开激烈的讨论——今日到访的游客里谁是最特别的存在?
走出观音殿,耳目一下子就清净了。惟庭院里参天的古柏沉默不语。
外有一石碑,碑文说的是观音堂的来历。万历九年(1581)时,长治县梁家庄的农民梁水禄,为生计所迫卖掉了家中赖以生存的12亩地得了2500钱,而乡邻常朝润出资购买了此地,又由乡人众筹集资修建了这座观音堂。
我又想到一个直击灵魂的问题:这悬塑上的400年灰尘擦不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