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子县|山西古建之旅(13)

标签:
古建筑山西长子县法兴寺 |
分类: 和小伙伴的旅行:国内 |

长(cháng)治市的长(zhng)子县,看到这地名,恐怕都得有个疑问,怎么读?我请教了司机小徐师傅,答案如上。
长子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上古传说故事都能有其的踪影,什么炎帝桑梓、尧王故里、丹朱封地、精卫之乡。该县名一说是取自尧帝长子丹朱,他受封于此,这里是他的故乡。《汉书地理志》记有“长子,周史辛甲封邑。”秦汉400年间,长子城一直为上党郡治,西汉置长子县。中间改朝换代,建置更替,直至隋开皇年间复称长子县,此后,县名历代未改,可谓是一个“千年古县”。
从长治市区观音堂车行到这里,需时约一小时,我们主要是冲着著名的法兴寺而来的。长子县还有一座宋代的崇庆寺,但路途遥远时间有限,权衡之下此行放弃。


仰头望去,面前是俯首弯腰拾阶而上才能抵达的山门,巍峨有力的三个大字:法兴寺,半掩于门檐下。法兴寺始建于北魏神鼎元年(401年),原本在慈林山,因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山底煤矿采空,寺院地面塌陷,院墙走形,寺庙有倾塌的危险,后整体搬迁至翠云山这里。法兴寺历来为人称颂有三绝:石舍利塔(唐)、燃灯塔(唐)和彩塑(宋)。虽说石建总比木构更为坚固稳定,但唐代流传至今的石塔也为数不多,而这两座都称得上是其中的佼佼者。
入得山门,便见庞然石舍利塔横踞正前方,将其后的圆觉殿遮得严实。石舍利塔又称石殿,可窥见其规模,高达10米,边长近9米,远看像是一个“回”字,较为方正。塔刹为须弥座式,两侧各一经幢。唐咸亨四年(673年),石舍利塔为唐高祖李渊第十三子郑惠王李元懿任潞州刺史时所建,并赐37颗释伽牟尼佛的舍利保存于此。目前为止,这种位于寺院中轴线上的双层四角形楼阁式唐代石塔在国内尚属孤例,“前塔后殿”的平面格局,大概是佛教传入神州后的早期寺院的格式。当年的舍利子早已不知所踪。
我好奇入内走了一圈,原来里面有塔室,装饰有莲花藻井,也是一个回形的走廊。打扫得很干净,也没有想象中的霉味。







在石舍利塔与圆觉殿之间,是一座历经千年不倒的燃灯塔,被玻璃罩保护住了。它就是俗称“长明灯”的物件,上面刻有唐代题记“唐大历八年清信士董希璇于此寺敬造长明灯台一所”。虽外观残破,但十分精巧,通体青石雕刻,仍能见到完整的构造,以及浮雕花纹的清晰细节。这也是我国仅存的三个石灯中工艺水平最高的一个灯塔。
据闻,经能工巧匠之手打造的此塔,有一绝妙之处——油灯点燃,无论多大风都不会吹熄。这么奇妙的景象,只能留给后人去想象了。
一只橘猫又突然出现在燃灯塔前,似乎在等待有心人前往。原本安然坐卧,见到我们喵喵地轻叫,起身又要跟着我们走。





最后来到重头戏的圆觉殿,这里便是有名的“十二圆觉彩塑”的处所。大殿有别于石塔,创建于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宋元丰四年(1081年)重建,现存建筑为1984年搬迁仿宋重建(山西境内少了一座宋代木构)。走入殿内,这法兴寺的第三绝展现在眼前,令人惊叹的婉约唯美。
视线先落在佛坛上,标准的规制——释伽、菩萨、弟子、金刚。据宋碑记载,殿内主要佛像塑造于宋政和元年(1111年),共存22尊。

遂望向靠墙的东西两侧,平气凝神,美术史家称赞为“宋塑之冠”的十二圆觉菩萨静候。
菩萨姿态各异,但每一尊都如此的恬淡静怡,与世无争。菩萨的神性与人性相合,从容优雅,神态柔和,在与其对视中,似乎与世人予片刻安详,短暂忘却尘世,更不愿将视线移离。





绕到圆觉殿的后方,可见佛坛背塑,一尊悠然的观自在菩萨塑像。



中轴线上的终端建筑,为毗卢殿。两侧为关帝殿和伽蓝殿以及配殿。




匆匆略过之后,赶往下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