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欧洲行(12)罗马尼亚|苏恰瓦地区的五座避世修道院(上)

标签:
旅游罗马尼亚欧洲苏恰瓦 |
分类: 和小伙伴的旅行:国外 |


我们在当天下午将近四点时如愿赶到了第一座修道院1摩尔达维亚(Moldovia Monastery)。利用这天仅剩的一点时间,计划再把2苏切维察修道院(Sucevia Monastery)参观了,这样今天就可以结束了;次日再游览3沃罗涅茨修道院(Vorone Monastery)和4胡莫尔修道院(Humor Monastery),接着返程布拉索夫。放弃掉最北边的5普特纳修道院(Putna Monastery),因为路途最远,太消耗时间。
苏恰瓦(Suceava)本身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然而,苏恰瓦地区拥有众多宏伟的修道院建筑,以其深厚的历史、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繁复精美的壁画而著称,作为“摩尔达维亚北部的教堂”整体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以上这五座修道院,正恰恰是其中的佼佼者,是这些修道院建筑的代表。这些修道院的外墙和内墙覆盖了惊人的壁画,展示了宗教教义的各个方面,以及对中世纪社会生活的描绘,代表了东正教文化和罗马尼亚中世纪建筑的杰出成就。正因为这些壁画的艺术价值和保存状态良好,而被认定为具有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这些作品不仅是宗教艺术的杰作,也是了解当时社会、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窗口。
摩尔达维亚修道院:以壮丽的室外壁画和保留良好的中世纪艺术作品而著称。

我们在这座修道院逗留的时间最久,里里外外仔仔细细看了个遍,因为第一眼看到的实景太过震撼了。除了建筑的基座是石块筑就,无法作画,在每一寸外墙的表面上,都布满了色彩斑斓的壁画,据说可追溯到16世纪,至今看来仍生动如初。皆因当时的教徒们多不识字,便用图画来代替文字阐意,以达到传播的效果,被称为“彩色的圣典”(the holy scriptures in color)。






摩尔达维亚修道院是一座罗马尼亚东正教修道院,由摩尔达维亚国王斯蒂芬三世(Stephen the Great, the Prince of Moldavia)的儿子佩特鲁·拉雷什 (Petru Rare) 于 1532 年建造,目的是为了防御奥斯曼帝国的征服者。其最著名的壁画为“攻打君士坦丁堡”的主题,描绘了奥斯曼土耳其人攻打君士坦丁堡的场景。通过这幅作品,壁画家传达了保卫信仰和文化遗产的重要信息。斯蒂芬大帝(罗马尼亚语 Domnitor)从 1457 年到 1504 年去世,与奥斯曼帝国进行了 36 场战斗,赢得了其中 34 场的光辉战绩。
苏切维察修道院(Sucevia Monastery):以其丰富的外部和内部壁画而闻名,其中包括著名的“美德阶梯”(Ladder of Virtues)壁画。

该修道院坐落在美丽的山景之中,修建于1585年,它看起来更像是一座戒备森严的中世纪堡垒,拥有高高的城墙、厚重的城墙和瞭望塔,反映了它作为宗教场所和抵御入侵者的双重用途,曾是斯蒂芬三世的住所。苏切维察修道院堪称是摩尔达维亚建筑的一个引人注目的例子,融合了拜占庭、哥特风格和当地的传统,比如狭窄的窗户和尖顶及圆形拱门的混合。如果说摩尔达维亚修道院给人视觉上是热闹的黄红色调为主,那么苏切维察修道院则是清冷的绿蓝色调为主。






苏切维察修道院的“美德之梯”壁画描绘了圣约翰·克利马科斯的著作《天梯》中的场景,展现了修道士在天使的帮助下攀登通往天堂的美德之梯,同时遭到恶魔的诱惑和攻击的场景。这幅壁画以其细节丰富和象征意义深远而著名。
修道院的环境宁静,庭院绿色的草坪被修女们精心养护,盛开着鲜艳的玫瑰,创造了一个平和而深思的氛围。教堂的内部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墙壁、天花板和圣像屏风上覆盖着复杂的壁画,为当时的宗教和艺术文化提供了详细的一瞥。这里的修女们态度更为严厉,不时听到对游客们无意冒犯行为的呵斥警告。






传说,曾有一位犯了罪的妇女为了获得上帝的宽恕,四十年来一直用她的水牛车运送建筑修建所需的石头。 作为这项艰巨任务的交换,她想被埋葬在教堂内——但是,她最后没有得到这个荣誉。 如今在瞭望塔的一个角落上,则刻着一个用黑色石头制成的女性头像,以此来纪念和感谢她。
苏切维察修道院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和历史遗址,而且还是一个持续至今的东正教礼拜场所,反映了该地区深厚的宗教传统以及它的宗教地位。

在我们参观的后半程,发生了一段小插曲。罗马尼亚的中国游客非常少,更何况是北部的山区乡村,所以本地人对我们很感兴趣。
在参观的过程中,有个大姐几次在我面前晃,一直对我眯眯笑,我以为巧合,报以微笑。后来快走到大门离开,她拉着一个人过来了。她们自我介绍说是母女俩,一家人住在摩尔达维亚(Moldvita),女儿在读大学,英语和德语专业。前两年在波兰旅游时结识了一个台湾人,并成为关系热络的笔友。所以她前来搭讪的目的是想知道我们这两幅面孔是不是也来自台湾,但是她听说我们并非来自台湾后明显感觉到她的兴致大减,随便聊了几句便道再会,出于礼貌互留了脸书账号,并没有后续。

就要踏出修道院的大门,突然安静的空间传来“邦邦邦”富有节奏的声音,吸引我们驻足寻找声音的来源。其他游客也一样,停下了脚步,悉心倾听。随着众人目光所及,一名黑衣修女扛着一段长木板条,一边沿着修道院墙边缓慢行走,起初我们以为是扛着建筑材料之类的,后来发现她手中隐约还有一样东西在作敲打状,声音似乎就是从那里传来的。但我们距离太远了,也无法确定,直到她消失在视野,而门口墙边的另一名修女作出另一番打击状,随即敲响了固定在树上的钟,这个环节我们看得非常清楚。因此我们当时笃定是这边敲击的节奏。
对此现象感到不解,问了司机他也不清楚。写这篇时我设法查了一下,还真的是有说法,貌似是修女们在用敲击木鱼的方式召唤同修们前来一同祈祷(nuns calling others to preyer with a wooden gong)。

订的民宿离修道院不远,大约10几分钟车程。按导航驶入一个修葺阔绰的山门,旁边搁置着一个大集装箱柜子,继续爬一段坡路,一栋四层的大木屋出现在眼前。而女主人已经站在门口等候我们的到来了。关于这个罗马尼亚女主人的故事,我再开一篇另说。
女主人的英语很好,为人热情,说把最好的房间留给了我们。




我们安顿好,便出门找吃的。在这偏远的山区,居然还有一家很不错的餐馆,规模也挺大的,生意好得连空桌子都不好找。一切都比我只看网上图片介绍想象出来的情况要好得多。我以为是荒郊野岭,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安全堪忧,其实人家这度假方式本来就是如此。
我们等了一会儿,Adi让店家找了一张临窗的桌子。我们邀请Adi一同入座,顺便给我们推荐几款罗马尼亚经典菜肴。味道很好,我俩都喜欢,无奈胃口太小,更何况是碳水,每样我都浅尝辄止而已。




正吃得欢快,突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周围的罗马尼亚人倒是见怪不怪,淡定如常。山区气象多变无法预测,豪雨瞬间就倾盆而落,还在外头的人疲于奔命,却在风中站立不稳。Adi担心车窗进水,趁暴雨小一点的间隙还去查看了一下自己的车窗是否关严实了。
就在这时,几乎满客的餐厅,在场每个人的手机都毫无预兆地同时震动起来,蜂鸣大作,吓了我一跳,这下切实感受到了“amber alert”的规模了。Adi说是关于山区暴雨的天气警告,叫我们不要担心,留在室内就好。

我们便继续安心吃我们的美食。
隔壁一桌是一对夫妻,他们好奇地观察我们半天了。后来这个男的终于忍不住,对我们说,不好意思冒昧打扰了,我和我的妻子在打个赌,我们在猜你们是哪国人。我猜你们是中国人,我妻子猜你们是韩国人,你们能告诉我们究竟是谁赢了吗?听了我们都笑了,我们说你赢了。然后我们又聊了点行程,哪里人和他们去没去过中国这样的游客话题。最后大家互祝旅途愉快。

晚饭后回到民宿,雨过天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