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欧洲行(11)罗马尼亚|去往苏恰瓦路上的一些随想

标签:
旅游罗马尼亚欧洲苏恰瓦 |
分类: 和小伙伴的旅行:国外 |

去往罗马尼亚北部山区苏恰瓦(Suceava)的路途较远,单程要5个多小时。为了能在当天景区关门前赶到,我们必须很早就从布拉索夫出发。
我们将行李寄存在前台,因为隔天回来还要住在这家酒店。在户外座椅上草草吃着面包,边等待司机Adi,不料快到约定的8:30,却等来他发来的短信,声称有事耽搁了,要推迟半小时到。于是我们有了时间走去老城处理一些事务,找ATM机取现金,找邮局寄明信片,买一杯咖啡醒神,趁机拍几张照片。




与司机Adi碰面时,发现他一脸倦意,神情也不如昨天平顺,脸上还有若隐若现的小伤痕。我们也没多问,没有责怪他,带着一丝疑问,钻进了车内。
路上他主动聊起来为什么会迟到。原因是他一早去了一趟警局录口供,因为他的朋友跟父亲发生了矛盾,结果不明就里地把他借给朋友的房子砸了个稀烂,他发现后追问原因,可能中间跟朋友/朋友的父亲发生了一些推搡和较为激烈的肢体碰撞,索赔未果,于是他最终选择了报警。我们无法理解整个事件,但听上去他挺无辜的,所以还是尝试共情,令他情绪缓和一些。

路上他又接了几次电话,情绪激昂地跟电话那头的人讲话。通话结束,他就又恢复平静。渐渐打开了话匣子,为了消除旅途无聊,我们聊了一点其他关于罗马尼亚的话题。
1. Romania是Roman+ia,ia是“xx的人”,意思是“罗马人的地方”。那罗马尼亚人是罗马人的后裔吗?
Romania来自于拉丁语,意思是这样的,但我们不是罗马人的后裔。我们是罗马尼亚族。最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是达西亚人(Dacians)。达西亚人是色雷斯人的一支,是当代的罗马尼亚人和摩尔多瓦人的族源之一。公元2世纪,达西亚行省建立,成为罗马帝国的组成部分,日渐被罗马化。在之后漫长的岁月里,因为一些原因导致文明的进程和社会的发展缓慢,比如山势险要交通不便,这片土地上的达西亚人避免了被日耳曼人、希腊人和斯拉夫人同化,反而保留住了自己的民族特点。1862年,一同处于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共同组成“罗马尼亚王国”。不过,虽然罗马尼亚人并非古罗马人的后裔,但因为保留着东、西罗马帝国分裂前的“罗马人”的文化习俗,所以自称为“Romania”。

2. 我听你讲电话,其中有几个单词,我竟然听得懂,和意大利语是一样的。那罗马尼亚人讲什么语言?
很早以前应该是一样的,因为都是源于拉丁语。我们现在讲的语言仍然和意大利语有相似的地方,由拉丁语演变而来,但不完全一样。我能听得懂一些意大利语。【我后来查了资料】公元7世纪,东罗马帝国宣布官方不再使用拉丁语。昔日的罗马各行省中,只有罗马尼亚人保留了拉丁语。不过,由于陆地通道被限制,罗马尼亚人无法与罗马教廷保持联系,因而在宗教上完全受到东罗马帝国的控制。因而,现代罗马尼亚语引入了大量的斯拉夫词汇。
难怪在锡吉什瓦拉当街被人喊:Ciao,bella。而且,两者的字母拼读基本一致,我靠着我那仅有的一点意大利语皮毛也认(猜)出了不少字。

3. 我们前往的苏恰瓦位于罗马尼亚的北部山区,非常靠近与乌克兰的边界,那边局势如何,危险吗?
很安全。虽然从地图上看离得很近,但其实还有好远呢,而且那边是山区。【补充】罗马尼亚地处东欧与巴尔干半岛的连接处,是巴尔干半岛上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其夹在斯拉夫和匈牙利两大民族之间,属于独立的罗马尼亚族。罗马尼亚与匈牙利、乌克兰、摩尔多瓦、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这五个国家接壤。
我们在一个叫Târgu Ocna城镇的服务区短暂停留休息,买了一点吃的,继续赶路。
果然,在这之后没多久,就是翻山越岭山路十八弯了。


4. 【反问】你们从匈牙利坐火车到罗马尼亚,你们觉得匈牙利怎么样?匈牙利人怎么样?
我们于是给他blahblah讲了一些自己的经历,好的不好的。他说,罗马尼亚族和匈牙利族的关系不太好。虽然匈牙利族在罗马尼亚是少数,但是他觉得他们个性很凶悍,往往瞧不起罗马尼亚族,他们觉得自己更高人一等。【补充,查了资料】罗马尼亚的人口接近2000万,人种主要由罗马尼亚人组成,还有小部分的匈牙利人。看上去罗马尼亚临近海洋,又有多瑙河经过。可实际上,罗马尼亚相对封闭。南边的多瑙河在喀尔巴阡山中切割出险峻峡谷,中间是广大的山区,极大妨碍了罗马尼亚和外界的往来。历史上,通往外界的通道基本上只有两条,一条从东北部越过摩尔多瓦通向北面的乌克兰直到俄罗斯,另一条就是从南部通向多瑙河对岸的保加利亚,而这两条通道又常为古代凶悍的匈奴人所切断。


5.【没有拿出来讨论的问题】罗马尼亚人在欧洲的声名不佳的说法。
这个说法普遍存在于一些主流欧洲国家,比如英国等。罗马尼亚人目前可能是英国第二大移民群体,就连小哥自己也曾去伦敦打工挣钱。事实是,罗马尼亚属于比较穷的欧盟国家,落后于人。而被标签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吉普赛人(Gypsies)。声名狼藉的吉普赛人来自于罗马尼亚的其中一个族群(Roma),她们自称为罗姆人(Romani)。而欧盟之间的自由往来,给吉普赛人出入其他国家提供了便利。我在一些欧洲国家旅游时,也遇到过偷盗和乞讨等骚扰普通游客的吉普赛人,她们往往是大麻烦的制造者。而其他的一些犯罪问题更让当地居民头疼不已。久而久之,一些人便将罗马尼亚人与吉普赛人划上了等号,而罗马尼亚的名声就被这些个作案团伙给彻底毁了。
具体到个别国家的关系,这涉及到一次大战后的领土瓜分,就不扯远了。
无意为哪一方辩解任何,单纯列出矛盾。这通资料查阅令我突然想到一部墨西哥电影《Roma》。当时我还看得一头雾水,一个叫Roma的社区,压根和罗马扯不上任何关系,现在看来,也许是罗姆人在墨西哥的社区。

这时我留意到朋友圈有朋友在帖子下留言,“对罗马尼亚不了解,对其的认识来自一部2022年的纪录片《追梦少年殷昱国》。”
嗯,让我想起,我在年初刚好也看过这部纪录片。影片的开头是一条龙游走在云雾缭绕的半空,身下是罗马尼亚的森林和山谷。看完后我给出的影评是“理想主义的绚烂至极”。
讲述的是一名16岁的中国少年,深爱罗马尼亚的文化,他读诗、写作,为了追逐心中的梦想,向罗马尼亚巴乌克大学提出留学申请,千里迢迢从昆明抵达梦想之地的罗马尼亚巴克乌(Bacu),可非常短暂的梦想实现后,因为一次意外事故,他年轻的生命在罗马尼亚永远地消逝了。
许多罗马尼亚本地人都想逃离的地方,却有一名中国少年执着而坚定地前来逐梦。他们不理解,但他们被少年近乎狂热奔赴的真诚和纯粹所感动了。这让一些罗马尼亚人开始重新思考家园的意义。
我看着眼前的司机Adi,回想这几日的见闻,的确有些虚拟与现实重叠的影像。
零零碎碎地写了这些,最后引述一段话作为结尾吧。在二次大战的前夕,记者Rosa Goldschmidt Waldeck如此描述她对罗马尼亚人的印象:
“Two
thousand years of severe foreign
mas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