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东京旅游日本育儿 |
分类: 带父母旅行 |
晚上安顿了妹头上床钻被窝,外婆在卫生间洗漱,我则坐在书桌前给中奖幸运儿写明信片。突然,就毫无征兆的,左-右、左-右、左-右,身不由己地摇了起来,有点像坐过山车的离心力,自己是无法控制和反抗的,只能顺着摇,强度没有过山车那么大。晃得蛮厉害的,我定定神排除了低血糖的可能性,下意识心想,不好,怕是地震了!
这样的摇晃感我经历过三次:一次是92年的清水河化学品仓库大爆炸,我坐在地上,吊灯突然晃,我整个人从地上弹起半寸高,第二次是08年512汶川地震,深圳有震感,第三次是10年深圳周边发生过一次2.8级地震,之前的预兆是龙吸水,因为表层,所以震感较明显。
我站起身确认,房间的所有家具目前稳定状态。应该就是发生地震了,但究竟什么情况,尚不明确。我知道日本是个多地震的国家,但我没想到才来三天就能赶上,一时间脑子里风驰电掣,各种不测闪过。
这时,妹头也感觉到了。她有些不知所措,见我表情严肃,比较紧张,但没有哭喊。我只来得及给在国内的外公和山哥发去三个字,地震了。就赶紧喊她出被窝,披上滑雪服,躲进洗手间内。根据512所普及的地震常识,下意识在空间里找稳固的三角地形——宽大的洗手台、隔开的浴室和马桶间——找不到。我试图拨打马桶旁的紧急电话,打不通。
这期间,仍旧在晃。我也不知道该站着还是蹲着,但我带妹头蹲下了。摇啊摇,摇了好几分钟之久,摇得我都恍惚了。外婆继续在洗衣服,颇为淡定。
等摇晃好不容易熬过去,主要我担心会有余震。我需要赶紧判断趁这个间隙是否要逃出户外平地。我拉开窗帘,海面平静,户外暂时没什么异样;打开电视,有些本地台黑屏了,可能是信号中断,只有声音没画面,而听得懂的台,信号良好,却没任何地震的相关消息,连滚动新闻都没有。
妹头和外婆仍待在卫生间内等候。我给她穿上更多的衣服,我自己则套上长羽绒,把钱包和手机塞进口袋,抓起背包,塞进瓶装水和面包。外婆继续洗衣服。
酒店的警钟始终没响一声。我发了一条朋友圈(2016年12月28日20:51):刚刚地震了!!整个房子在摇晃,吓死我了!(有经验人士来教授一下该怎么做?!)
我决定打开酒店房门,察看酒店走廊情况。没想到的是,隔壁房客两枚也同样探头张望四下,我们于是自行交流了一下:Was that earthquake? I guess so. 他们也都有点犹豫要不要逃生。So, what should we do if it came again? I think you'd better keep the door open. 她给我指了指逃生通道,不要搭电梯,we should go that way。之前觉得房间位置好远,现在觉得自己好幸运,斜对面就是逃生通道。谢过左右邻居,关上门(门没法吸住保持开的状态)
我看了眼手机,朋友圈很快发来许多参考意见,当时那个最有价值的一条是:日本茨城县发生m6.3级地震。日本气象厅表示不用担心海啸威胁。感谢这条消息!——知道震源不在东京,这点让我基本放了大半个心了!这样的一条信息,令我对所处的形势有了基本认知和判断,不至于像之前一样很慌。
我致电酒店前台确认:请问刚才是地震了么?是的。那我们现在安全吗?很安全,请放心,只要在我们酒店里都很安全。我们酒店的建筑是很好的。如果紧急情况的话,警铃会响吗?会的。那时我该怎么做?沿着逃生通道快速走到大堂。
挂了电话,我相信日本人在这方面是训练有素的。
在朋友圈国内友人的帮助下,得知是有惊无险,茨城县距离东京170公里外,因而东京震感强烈。我于是让妹头回到床上继续睡觉。这时我才给外公和山哥分别回消息报平安。
老的满脸不在乎,还在洗手间欢快地洗衣服;小的眼泪汪汪,躺在被窝里忧心仲仲,“妈咪,我们换一家没有地震的酒店吧。”我听了好笑。她在幼儿园学过什么是地震,知道地震发生时房子会倒塌,却不知道地震发生时换酒店没有用啊。
安抚她入睡后,我还是打了一个简易的地震包,放在床头。可能有的人觉得我反应over了,但你让我一个非地震带的人,地震知识说再多,事到临头还能跟你们地震带的常住居民一样淡定无畏,这中间可不止隔着一两次震感哇。何况,我之前干的还是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有备无患是常态!
哈拉教授地质学者用专业理论打消了我的担忧,日本房子的坚固程度完全可以信赖。“真大地震了跑不出去,来不及的。日本酒店的房间和厕所都是先浇筑混凝土的一体结构,抗震设防级别很高,施工质量也没问题。”就这样,差点打算值夜班的我,就安心地呼呼大睡了。外婆早都开始打呼噜了。
以前在国内我也觉得日本人地震都习以为常了,人家淡然处之,但我亲身经历后才发现,我k真的九死一生的感觉啊——还有啥钱不钱的,活着就比啥都强!
我事后回忆整个流程,发现我给的指令,妹头自己穿好的衣服,蹲进厕所,不曾哭闹,十分配合,虽然也害怕,但完成得非常高效,值得表扬和肯定!
这算是妹头难忘的人生经历和最好的实践演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