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魔幻伊斯坦布尔|追寻帕慕克的城市记忆

(2015-09-20 21:31:41)
标签:

旅游

土耳其

伊斯坦布尔

贝尤鲁区

帕慕克

分类: 带孩子旅行:欧-美-大
魔幻伊斯坦布尔|追寻帕慕克的城市记忆

有一个说法,当伊斯坦布尔街头开始卖炒栗子,那意味着冬天来临了。

当我们在贝尤鲁区的商业大街散步,发现街头巷尾的红色售卖小车仍然有着热气腾腾的炒栗子,显然,这个冬天还在进行时中。

雨神不是盖的,雨水又跟着我来了伊斯坦布尔,鬼天气出门又冷又湿。我在积雪融化之时抵达伊斯坦布尔,只能想象著名的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在《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中所回忆的雪中景象:

“我的童年回忆少不了这一片覆盖的雪。......因为雪让城市看起来焕然一新,不仅把泥巴、污秽、废墟和疏忽掩盖起来,也为所有的街道和景色提供某种惊喜,某种迫近凶险的甜美气息。每年平均下雪三至五天,积雪在地面停留一周至十天左右,但伊斯坦布尔总是措手不及,每次下雪都像第一次迎接。”

全球厄尔尼诺气象的影响,不过短短三日,城中的雪早已不见踪影。打伞的人寥寥,人们似乎并不介意在雨中行走,缩了双手,将衣领拉高,帽沿压低。

这一天我们没有安排其他的景点,就只是在贝尤鲁区独立大街((Istiklal Avenue))一带随意走走看看。在这一区,帕慕克书中描述的老式红色有轨电车仍在“叮咣叮咣”地运行,只是路程较以前缩短了许多,保留了突内尔(Tunel)到塔克西姆(Taksim)一段。很多当地人就外挂在车门,我几次想像他们一样随时起跳上车,也没找到合适机会,更没有落脚点。

“电车道打从1914年就在我们那条街来回行驶,把马奇卡和尼尚塔石跟塔克西姆广场、突内尔、加拉塔桥和其他古老贫穷、似乎属于另一个国家的历史街区串联在一起。每天睡觉时,电车的忧郁乐声把我带入梦乡。我喜欢电车内的木头装潢,隔开驾驶舱与乘客区的靛蓝色玻璃门;我喜欢我们在终点站上车等开车的时候驾驶员让我玩的操作杆......在我们回家前,街道、公寓,甚至树木都是黑白影像。”

魔幻伊斯坦布尔|追寻帕慕克的城市记忆

伊斯坦布尔人轮廓分明,棱角突出,可又不如波斯人般俊朗。没有坊间口口相传的热情似火,多的是旅游城市程式化的表情。看到迎面走来他们的脸庞,我总是不由自主地对自己强调,看啊,这就是突厥人的后代。

这样的街,不经意就迈进百年老店。书店外墙挂出帕慕克的巨幅广告,橱窗最显眼位置也是留给帕慕克英文版的系列作品。

“福楼拜在我出生前一百零二年造访伊斯坦布尔,对熙熙攘攘的街头上演的人生百态感触良多。他在一封信中预言她在一个世纪内将成为世界之都,事实却相反:奥斯曼帝国瓦解后,世界几乎遗忘了伊斯坦布尔的存在。我出生的城市在她两千年的历史中从不曾如此贫穷、破败、孤立。她对我而言一直是个废墟之城,充满帝国斜阳的忧伤。”

书中提及的地名和事物恰如一场时光旅行重温和再现。帝国大厦倾倒了,老百姓的生活乱了,雅骊烧了,苏联人的船开进来了......凯末尔在安卡拉建立新都,苏丹被废除,哈里发被驱逐,伊斯坦布尔逐渐平复忧伤,摇身一变,由昔日奥斯曼帝国的大都会变成了今天的旅游城市。游人趋之若鹜,纷沓而至,猎奇东西方交汇的古国神秘、异域情调。

魔幻伊斯坦布尔|追寻帕慕克的城市记忆

(受本月上传空间所限,照片欠奉,待下月补上。)

在土耳其,大约只有1%的人口是非穆斯林教徒。在土耳其,宗教信仰是私人的事。

我们在伊斯坦布尔最大的天主教堂(Saint Antonio Church)稍停片刻,顺便暖和一下身子。说来话长,这座教堂大有来头。贝尤鲁在中世纪时被称为佩拉(Pera)1273年,拜占庭皇帝将佩拉送给热那亚共和国,以回报热那亚对十字军东征的支持。1348年热那亚人修建了著名的加拉塔(Galata Tower67是为贝尤鲁的制高点,也是伊斯坦布尔的地标之一。

坐电梯抵达顶层,然后再沿螺旋楼道攀上加拉塔的观景台,能够欣赏到金角湾的全貌,以及伊斯坦布尔的美丽天际线。风光虽美不胜收,但塔端凛冽呼啸的寒风夹杂着雨水快把人给吹傻了。几乎所有游客都哆嗦着只转了一圈就下撤了。塔尖有许多的海鸥在围绕盘旋。

直到1453年,随着奥斯曼帝国崛起,威尼斯共和国与之交好,令热那亚人对佩拉的控制告一段落该教堂初建于1725年,因而可以理解它的威尼斯风格由来。后教堂被拆除,1906年-1912年间在原址重建了现在的威尼斯新哥特式风格的红色砖墙教堂。

相比于金角湾对岸的老城中心区,贝尤鲁区的风格是最西化的,可以想象这一区域来自地中海和西欧国家的“外来人口”众多。贝尤鲁区是伊斯坦布尔最先拥有电话电车的区域,继伦敦之后第二条地铁线,Bankalar Caddesi(银行街)一度是奥斯曼帝国的金融中心。“他们(拜占庭)的子孙后代如今在贝尤鲁经营鞋店、糕饼铺和缝纫用品店。他们是家族企业,......以连珠炮般的希腊话彼此闲聊。”“20世纪一开始,这座城市仅有半数人口是回教徒,非回教徒居民大半是拜占庭的希腊后裔。”

奥斯曼帝国瓦解后,贝尤鲁区衰落。“1955年,英国离开塞浦路斯,......仇视城内非回教徒居民的暴徒聚集在塔克西姆广场,烧毁、破坏并洗劫我母亲和我曾去贝尤鲁逛过的所有商店之后,整个晚上在其他城区干相同的事情。”“隔天早晨,贝尤鲁的商店成了一片废墟,窗户被砸碎,门被踢开,商品不是遭掠夺就是被痛快地摧毁。”

帕慕克笔下描述的暴行让人读来心有余悸,我们在贝尤鲁漫步,今天的贝尤鲁已经走出了几十年前浩劫的阴影,文化与艺术并举,商铺林立,气氛活跃。随处可见咖啡馆、糕饼店、餐厅、酒吧、红酒屋和俱乐部,还有书店、剧院、电影院和艺术画廊等。


他在书中还提到过“一群群的狗”,而我们在这一街区看到更多的是,一只只孤傲的流浪猫,取代前者占据地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