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援外手记》 14、那个没有互联网的时代

(2011-02-01 11:43:16)
标签:

杂谈

分类: 非洲回忆录

    距离开赴第一线的时间越来越近了,医疗队员们一个个都忙着给家里写信,报平安。信里自然装着几天来在摩加迪沙照的照片。那些照片都是请专家组的同志帮助冲洗的。中国援外专家组里有各种各样的能工巧匠,修鞋的,修表的,修收音机的,修汽车的,做木工活的,做铁工活的,等等,等等,几乎没有干不了的事情,这里简直就是一个功能齐全的社会,应有尽有,而且有求必应,一律免费。

 

    那时,国外已经开始流行盒式录音机,当地家境比较好的人家都会有一台录音机(就是后来国内流行的收录机---有收音和录音、放音两种功能)。这种东西当时还比较贵,中国专家组的师傅们一开始都舍不得买。他们本事如此之大,以至于可以轻而易举地把废旧盒式录音机修好,放出优美的音乐。后来我才知道,我在院子里听到的军港之夜的优美歌声,就是从一个师傅刚刚修好的录音机里放出来的。

 

    写好的信,在规定的时间内统一交到大队部,由大队部统一交到大使馆,由信使带回国内,再交邮局邮寄。那时候没有电子邮件,没网上聊天系统,更没有网络视频,同国内的联络只能靠写信。而信件也不能说寄就寄,必须交给信使统一带回国内。信使每个月来一次,带来外交部的保密文件,同时带来国内亲属写给国外亲人的书信,带回驻外使馆对国内的报告,还有各个专家组写给家人的信件。外交部信使队里有几十号人,负责跑世界各地的大使馆。

 

    如今我们有各式各样的通讯手段,无论人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都可以随时随地同家人联络。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而在当时,这是完全不可想象的。现在的人常常感觉不到这一点,生在福中不知福。对于我们这些经历过早年援外的人来说,体会尤为深刻。我为科技的进步而感到高兴,我为互联网的产生而欢呼,我为电子邮件的普及而喝彩,我对 IT产业的前景充满期待。我由衷的感谢发明了互联网技术的人,只是遗憾他们为什么没能提前三十几年发明出来。

 

    那时候,每到信使到来的前几天,使馆就开始忙碌起来,一面准备各种材料,一面通知各地专家组的人到首都送信、取信。近的地方开车来,远的地方乘飞机。医疗队翻译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充当信使队的二传手,每月一次负责往首都送信、到首都取信。能有机会回到首都,对许多人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诱惑。后来,医疗队索性把它作为一种待遇,间或派一位医生陪同翻译充当信使,得到机会的医生无不喜出望外。

 

    信使到来的那几天,整个医疗队就像过年一样,一个个欢天喜地。盼家书,是援外人员最大的心愿;读家书,是他们最大的享受。家书抵万金,这句话实在太对了。身在国外,远离亲人,有什么比收到家书更幸福的呢!收到国内的来信的那个晚上,所有的医生都会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看信,没有一个人“走门串户”。他们一遍又一遍的读信,直到深夜。大家的兴奋状态一直可以延续到第二天一整天,甚至更长时间。问题是,对于远在首都摩加迪沙以外的医生来说,他们只能在收到家书之前事先写好信,而后才接到家人的来信。同样,国内的家人也是在收到海外的来信之前写信,所以,双方的通信总是有两个月的滞后,而不是适时沟通。

 

    有一阵子,我曾非常羡慕信使队的同志,一是觉得他们能周游世界,另一个是,每到一地,都受到使馆的热情接待,奉为上宾。其实,信使队的工作远不像看上去那样风光,他们不但要长途飞行,不断地调整时差,而且整个旅途,他们都必须把大大的外交信使袋随时提在手腕上, 形影不离,非常辛苦。

 

    时隔三十多年,至今, 我仍能清楚记得当年等信时的急迫心情, 读信时的幸福感觉。那种感觉是刻骨铭心的。

 

    (说明:为了节日期间不打扰读者,从现在开始到正月初五,我不再发表新的博文。新博文将从正月初六以后继续发表。谢谢大家的理解和支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