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最美泛滥造假善良欺骗 |
“最美”泛滥也可怕
http://s3/mw690/62a52021gd91b4dc1fb72&690
画面虽唯美,“行为”却卑劣
手拿饭盒,蹲在路边,一口一口的喂着一名残疾老人吃饭,这张标题为《深圳90后女孩当街给残疾乞丐喂饭》的照片由中新网发布之后,一夜之间引发了网络上的广泛关注,很多人都感动于这名女孩的善举,并称她为“深圳最美女孩”。
昨天,有媒体记者在微博爆料称,此前网络热传的《深圳90后女孩当街给残疾乞丐喂饭》系假新闻,照片实际拍摄地点与文中所说不符,“深圳最美女孩”一度遭到质疑。经查,稿件的作者供职于中新社广东分社。昨天傍晚,署名记者否认假新闻一事,称稿件为通讯员采写。(据3月27日京华时报)
时间没过多久,人们还没有从感动中缓过劲来整个事件就来了个180°的转弯,原来是有人为了某种目的,不管是商业炒作还是个人某个利益驱动都难掩造假的本质,善良的公众又被媒体涮了一把,原来最美的也可能是假的,那真是最美不可信、感动需谨慎。
喜欢看网络新闻的人都应该知道近两年来“最美”一词流行于网络,最美警察、最美老师、最美妈妈、最美大学生等等,可以说涉及到各个领域各种人群,只要是做出了公众认为可能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或都肯做的“英雄壮举”,公众就会毫不吝啬的一律冠以“最美”的头衔,几乎无一例外,即便是在当时情境下绝大多数人都可以做也都会做的事情也会如此,在这里我没有丝毫贬低那些获得最美称谓的勇士,也不怀疑他们内心的纯洁,只是我觉得在某些非常场合非常时刻人都有一种下意识的行为,这种行为是不受个人情感或意志所控制的,在人的心理范畴就是一种不经意的行为,融入血液的,即便是壮举也是如此,再说,“最”这个词汇表达的是绝无仅有,一切冠以“最”那就没有了“最”,从某种程度上说“最”也就失色了,所以,不要动不动就冠以“最美”的头衔。不过话说回头,不管怎么说这也是一种正能量,宣传、表彰都无可厚非,因为,我们这个社会太需要正能量了,正能量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兴奋剂,能够激发我们整个民族的凝聚力,我们渴望正能量。
因为有了这种渴望,有人也就萌生了利用这种渴望的欲望,贪念一生炮制假新闻也就应运而生了,本来“最美”的事情是宣扬正能量的好事情,但是,正像有人说的一样再美的假新闻也是骗人的,虽然不能完全和谣言的危害等同起来,但是,本质上却没有什么区别,它欺骗的了千千万万个民众的善良和从善本质,这种危害不可小觑,鱼目混珠的后果会导致人们无法判断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如果公众对每一个新闻都需要仔细的甄别、判断其真假的话,我们的民族也就真的没希望了。
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如果炮制这种新闻的是某个企业、某个商家为了个体或某个局部利益炮制的,我觉得可能危害还小一些,因为,新闻的真实性在这些人的内心没有多少份量,在他们的眼里或许金钱更重,关键是炮制这种假新闻的是专业的新闻工作者,甚至,在当有人提出疑问的时候也信誓旦旦的振振有辞,一个新闻工作者把保证新闻真实的职业道德都抛到脑后的话,他的危害性是巨大的,他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新闻的传播速度和涉及面,很快有多家媒体转载就说明了一切,不管他出于什么动机。另外也反映了相关部门对新闻的真实性的审查制度的缺失,这不是一个道歉就能补救的。
本来假新闻中所描述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不可能发生的,为什么起初很多人选择了相信也就是因为这一切好像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这个假新闻不仅伤害了公众的悲悯之心以及善良的情感而且对那位残疾人也造成了伤害,残疾人变成了他人谋利的一个活道具,而且是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的,当时可能他还曾一个劲儿的道谢呢!我想当时一定是残疾人的真情流露,到头来90后女孩给自己喂饭不是她悲悯之心的真情表达而是为了某种目的,不管是哪个人的目的,反正不是自己的目的,自己被利用了,如果,事情的真相被自己知道了,我不知道他的内心会有何感想,他相信世上还有好人吗?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深圳最美女孩”的丑闻无疑给世风日下、道德滑坡、诚信沦丧的社会敲响了一记警钟,“最美”泛滥也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