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进“大气”的课堂感受课堂“艺术”的魅力

(2013-03-27 10:44:28)
标签:

海安

沈勇

大气

杂谈

 走进“大气”的课堂感受课堂“艺术”的魅力

                      ———  海安之行体会(二)  

    

                   :九州狐

http://s6/mw690/62a52021gd90ad1b09365&690

距离海安之行已有20日,头脑中常常还会不经意的闪过那两天听课的某些片段,对于听课的老师已是如此,我想对于听课的学生来说可能感受的更深,或许这就是课堂的魅力所致,这种魅力就是一种“课堂艺术”的感染力,这种“艺术”是我们许多老师穷其一生的追求。

 

在体育馆,面对1600多名听课老师,现场更有国内顶尖的专家、学者,这种课堂对于绝大多数的授课者来说一生也无法企及,而对于学生来说更是鲜见,只是在现场,在众目睽睽之下的一个短暂交流,一个陌生的老师和一群陌生的学生要实现交流、互动,完成预设的教学内容,建构、生成新的知识,其难度可想而知,而幽默、生动、大气的沈勇老师便是游刃有余的实现了这个过程,学生们的笑容、听课者不由自主的掌声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

 

现在,采集几个精彩的瞬间再次感受沈勇老师的课堂艺术。

 

1、课前交流先声夺人。

 

老师在给陌生的授课对象上课之前一般的都会做个自我介绍,姓名、来至哪里,几乎千篇一律,而沈勇老师只在黑板上写了沈字的一大半让同学们猜猜自己姓什么,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的猜一些与沈字结构相似的字,都没有猜中,沈老师一边告诉学生们自己的姓名一边在黑板上补充完整,同时教育学生眼睛看到的未必就是真的,这是一个非常有哲理的话题,尽管沈老师没有展开说明,但是,在后面的课堂教学中有了体现,学生在摆三角形的时候看看好像能摆成了可是事实上并没有摆成。

 

接着沈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肯定他们聪明,紧接着话锋一转让大家回答聪明的聪字怎么写,并在黑板上写下了聪字的象形字,告诉学生聪明是眼、口、心、耳合一的结果,短短的四、五分钟的交流,虽不按套路出牌,但轻松、和谐,既有教育又有提醒,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先声夺人。

 

2、开场互动有滋有味。

 

一上课沈老师即问全班哪个同学的身高最高并让其出列,他先肯定了这名同学的身高并估计了学生的腿长大约是80厘米,接着让这名学生做个劈叉动作随即让全班学生猜出这名腿长80厘米的学生劈叉的距离可以是多少?学生回答1米多,2米多等等,尽管答案五花八门,可是又说不出什么道理来,沈老师提醒大家根据腿长80厘米好好想一想,这时有一个同学说出了小于160厘米的答案,理由是即便是两条腿拉成了一条直线也不过是160厘米,而劈叉也不可能真的变成一条直线,所以应该小于160厘米,在得到了所有学生的认同后,沈老师竖起了大拇指说:“你真聪明”!沈老师让同学们在错误中摸索,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拨云见日,好一个“融错”。

 

听课者此时才领会他设计的目的,这不就是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关系很好的一个例证吗?用身边人、身边的事解释数学问题,看得见、摸得着,有说服力。

 

3、学生操作欲擒故纵。

 

为了让学生自主发现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沈老师为每个同学准备了一个信封,信封里各装了两个条状的厚纸板,他根据学生的座次把学生分成四个组展开比赛,同座位合作,看哪组能够利用信封中的两个纸板拼成一个三角形,规则是把其中的一个纸板剪成两段,而且是只能剪其中的一根,沈老师为学生准备的纸板有两个组是两根一样长的,有两个组的两根不一样长,这样一来,使用两根不一样长的硬纸板的同学经过摸索大多数人很快就拼成了三角形,而使用两个一样长硬纸板的同学无论剪哪根也不能拼成三角形,急得抓耳挠腮,于是,有人就动起了歪脑筋,这一切都在沈老师的掌控之中,其实,早在上课之前沈老师就有了这种结果的预设,于是,他笑着说:“我知道有人想剪一段扔了,不能动歪脑筋呦!这可是我从几千里外的四川成都带来的呦!”刚刚还想动歪脑筋的同学不得不放手放弃了自己的做法,精妙独到的设计加上幽默风趣韵味十足的四川话随即迎来了听课者会意的笑声和掌声。

 

为了让学生明白同样是两根纸板为什么有人能摆出来而有人却摆不出来呢?沈老师让同学上来摆给大家看,并比较两根纸板的长度,同学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老师做了手脚,给同学们的纸板长度是不一样的,沈老师自嘲道:“原来不是同学们‘不厚道’,而是沈老师自己‘不厚道’啊!”同学们笑了,在这种欢快的气氛中同学们接着摆弄这两根纸板条,渐渐的就发现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关系了,难怪剪那根比较短的纸板条也不成原来就是“任意”这两个字要表达的意思,这时同学们也明白了这个陌生但风趣的沈老师为什么要让同学劈叉了,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没有大道理,在做中玩,在玩中学,在学中悟,在困顿中出错误,在错误中寻找原因,步步为营,水到渠成,好一个“融错”。

 

4、课堂中妙语连珠。

 

除了上面提到的沈老师与同学们之间那些风趣的对话以外,课堂中沈老师妙语连珠,比如,当同学们都在猜想那个男同学劈叉距离能有多远得时候只有一个女生说出了小于160厘米的答案,沈老师问:“有谁知道昨天是什么日子?”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三八妇女节”,沈老师马上指着那个女同学说:“你就是杰出的代表之一!”

 

沈老师在让同学们上台摆三角形的时候,风趣地说:“劈叉是个功夫活,摆三角形可是个技术活奥!但是,不能违背操作规则呦!”自然风趣的话语使得听课的学生们兴趣盎然,频频举手发言;听课的老师们从心里佩服一个走出家门口的年轻人在课堂上的笃定、自信,难怪国内外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张梅玲教授评点时赞叹沈勇老师师出华应龙,而幽默风趣高于华应龙。

 

听沈老师的课不仅学到了知识,学到了技能更是获得了一种艺术般的享受。

 

世人常常用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来评价艺人,我觉得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课堂教学,老师之所以有驾驭学生、掌控课堂的能力除了自身的天赋以外更多的是自己努力的结果,或许沈勇老师幽默天成,但是,信手拈来却是无数次的历练的结果,我相信后天的努力是他生动、“大气”课堂的主要原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