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师节尊师重教形式杂谈 |
http://s7/middle/62a52021gc93b9840b326&690
明天就是中国的第二十八个教师节,第二十八个教师节就标志着自己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了二十八个岁月,如果不是各种媒介的造势我一定会忘了自己还有个这样的节日,就在开学不久,与国庆节、中秋节紧挨着。
离明天还有十几个小时,我写这篇博文的时候,新浪首页上还没有关于教师节的文章出现,我想要不了多久这类文章一定回如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对教师竭尽溢美之词,同时也一定会有跟这个节日相关的教师收学生家长的礼金、物品的信息爆料,拔个萝卜带出坑,引来公众痛陈教育诟病的骂声一片,有了这个节日反而坏了心情,年年如此,循环往复。
前几天与朋友小聚,友说:“马上要到好日子了,有好东西要带大家分享啊!”,“什么?”我装着不知,“装蒜!”,友摆出一股不屑的姿态,“奥,你是说这个呀!那肯定没有。”友不信,我问,“你孩子上学的时候送过老师礼物吗?”答,“么有。”“你与很多老师都那么的熟悉,混得也不差,连你这样的角色都没有给自己孩子的老师送过礼,何况他人?”友语塞。
我不否认社会上节日给老师送礼的风气很浓,教师暗示、孩子回家哭闹打拼、家长相互攀比,甚至不乏很出格的现象存在,但是,这些现象并不代表着全社会都是这样,我可以肯定的说在广博的中国这种现象仍然是微乎其微,只是媒体的爆料无限放大了这些不健康的现象,在警示社会的同时又给一些家长提供了效仿的案例,那些连孩子学费都交不起的家长,那些为生活终年漂泊在外的家长,那些生活在贫困线上的家长,他们能给老师送什么礼啊!所以说这种不健康的现象只发生在特定的环境里,倒是家长不能给老师送礼的孩子却给老师送了一份“大礼”,那就是认真学习的态度,这恰恰是最最尊贵,也是老师们最最需要的礼物。
节日里给老师请客送礼绝大部分并非是尊重老师或者感激老师,而是中国人一种有求于人势必“卑下”的卑怯心理在作祟,能够获得我给老师送礼了就一定能得到老师特别关照的心理慰藉,我把它归纳到人类自恋的范畴,和患者或家属给医生红包一样异曲同工,老师们也在这种氛围下由半推半就到理所当然最后到索取,似乎成了一种不成文的约定俗成,真正的实现了质的飞跃,最后成了教育上的一种诟病,不得不靠制度来制约,实在是有悖师道尊严,斯文扫地。
现在,我不认为国家设定教师节是为了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或者教师节的内涵已经偏离了设定时的本意,去年我在博文《教师节一个尴尬的节日》里写道,【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溢美之词的背后一定富有更深刻的寓意,社会在赋予了教师诸多美丽光环的同时一定会派生出更高更新的要求,所以就有了,因为你是老师,所以你必须道德高尚;因为你是老师,所以你必须学会忍耐,忍耐社会上一切一切的“有色”眼睛;因为你是老师,所以你还必须学会“允许”,允许学生的一切错误,但是,你绝对不可以自己犯错误;因为你是老师,所以你比别人多了许多不能……长沙县教师被迫慈善不就是引用了“老师道德高尚”一说嘛!好像你不愿意被强制捐款道德就不高尚,就不配当老师似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认为教师节的设定实际上是给每一位教师的头上戴上了“紧箍咒”,让你时时牢记国家的重托,人民的嘱托,所以你必须以为人师表为己任,在新形势下这种观念愈来愈深、愈来愈甚。
这学期学校在每个教师的办公室里贴上了细节决定成败的标语,旨在要求教师们工作中注重细节,换一句话说就是从大处着眼但必须从小处着手,曾经拜读过汪中求先生的著作《细节决定成败》一书,只是,对于学校的管理层面来说我认为细节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教师个体的细节要求,再一个是领导者管理的细节要求,还有一个就是领导者服务的细节要求,而且我觉得领导者服务的细节要求应该放在首位,因为只讲管理而不讲服务的管理一定是很难奏效的,如果学校只是把这句话用来警醒教师是不全面的也是不科学的,一定是一句空话,最后一定得到收效甚微的结果。
尽管不抱什么希望,自己的节日终于还是来了,据说校长为这件事劳心费神了好一阵子,不为别的就为在什么地方搓一顿,为这件小事几易其稿,说出去可能要被别人笑掉大牙,说一句老师根本干不了什么大事就能让你噎死,更为夸张的是竟然要驱车几十里去吃个饭,而且仅仅就是吃个饭而已,急里忙慌的去黑灯瞎火的回来,明天还要紧张的工作,靠谱吗?没有意思不说,我感到难过的是国家苦心设定的教师节旨在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如今却演变成只是自己通过一次聚餐聊以自慰的局面,教师节沦丧到仅仅是一顿饭而已尊师重教成了什么不言而喻。
教师节成了一种符号,聚餐也只是一种形式,别人不尊重自己,自己却不能不尊重自己,所以,管理细节从尊重老师开始,教师做好自己应该的细节,管理者做好管理的细节、服务的细节,工作中使教师感到公平、温暖、舒心,比设定什么节日,喊几句口号要实惠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