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了,运动了
(2012-02-22 21:38:23)
标签:
杂谈 |
造林了,运动了
春天来了,北方的树木,还是一片萧瑟。但一场造林运动,已经在北京启动。
北京也要造林了。报纸上说,要投入60亿元,在城市造林20万亩。这样一算,每亩花钱3万元,好像也不贵的样子。
20万亩,是什么概念?我没有概念,就像对60亿元也没有概念一样。为什么要突然大造林?因为PM2.5。
这个叫作PM2.5的东西,去年下半年“走入”北京人的生活之后,搞得民间和官方都“心神不宁”。肮脏的空气中,突然多了一层阴影似的,有的人还因此戴上了其实没有用的口罩,还有一些人,不敢深呼吸了。官方的说法是,造林抑制PM2.5。
树木能否抑制PM2.5?这个我不知道,但知道树木可以释放氧气,这或许至少可以从心理上缓解大家的窒息感吧。
北京的绿化,还是不错的,对树木相对还是“尊重”的。
我所住的小区,原来是一片菜田,其中有一片松林。开发后,那片松林被巧妙地保留了,成为小区的一片幽静场所。我每天上班的路上,会遇到“奇怪”的两棵树,都是宽阔的大路中央,那是修路的时候,特意保留下来的。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这两棵树,比“梁启超”故居还受尊重。那所故居,已经被开发商“保护性拆除”了。当然,开发商也付出了“代价”:罚款50万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偷换一下概念的话,百年前的人,与10年后的树相比,后者更功利一些吧。当应对PM2.5成为一场政治任务,调动起各种资源,以运动式的方式“攻歼”,已经是势在必行。
据说重庆造林成果丰硕,据说颇让重庆人有好感。据说,重庆种了很多大树用来绿化城市。北京此次的造林计划,倒是循序渐进,用的是苗圃中的胸径只有6厘米的树苗。可以想象,要达到成荫成林的效果,还需要很多年的时间。
其实北京老城区,像很多城市的老城区一样,绿化得不错。大杨树,国槐树,银杏,都不是什么名贵树种,都已经成为这城市的重要一部分。比如,钓鱼台国宾馆外的银杏,后海畔的大杨树,中海南西侧以及南池子大街的国槐树。
但是这次的大规模种树,更多体现在外围。在距离老城的遥远的五环路两侧、六环路两侧,将是造林的主战场。不过,这两道绿色的圆环,距离PM2.5最为严重的内城,恐怕还是远了些。
前一篇:烟花也凄凉【itimes】
后一篇:《最强暴雨中,北京人感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