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很精神

(2011-12-21 22:17:23)
标签:

杂谈

 


参加一个会议,探讨如何践行北京精神,有点不知所措。

其实,每天上班的路上,飘满旗帜,上面都写着,北京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但直到参加这个会议,我还没有想过如何践行的问题。

 

不过,结合最近的经历,倒是可以得出一个看法:北京很精神。

 

最近去过两个城市,一个是从没去过的加德满都,一个是我曾经生活过三年的郑州。

 

去尼泊尔之前那个,我甚至回答不出来它的首度是加德满都。提及尼泊尔这样一个名字,我起初想到的是,这是喜马拉雅山脚下,安静、干净、淳朴的世外桃源般的国度。但在加德满都街头,看到的是熙熙攘攘的人流、车流,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汽车尾气味道。路口极少看到交通信号灯。在市中心的人行道上,看到有位老妪旁若无人地在点起篝火做饭,距离她不远的路边,可以看到有人随地大便的痕迹……

 

回国后,随即去郑州办事。这个城市,我依然熟悉。但明显地感到,十年前那些曾经宽阔的大路,变窄了。空气中,有尘土的味道。这个在过去的十年里,市区面积大约扩大了1倍的城市,仍在迅速地生长。像一个小伙子,横冲直撞,凶猛发育。地铁施工,让曾经繁华的市中心,显得混乱。

 

于是,我很自然地开始想念北京。而一想到北京,立即想到的是,满街舞动的“北京精神”。继而会想到,不管北京精神如何,北京倒是“很精神”。

                                                                                             

如你所知,这样说,其实是一种“精神胜利”法,这是拿北京的“好”去比别的地方的“不好”,这样的对比意义不大,且涉嫌不厚道。

 

回到开头得“难题”,在那个探讨北京精神的会议上,我听到一位官员的说法,倒是很有意思:北京接纳过很多人,也离开过很多人,这里很少有真正的原住民。

曾经,元人在这里建都,这里住的是蒙古人。但当永乐皇帝朱棣在这里建都时,这里一下子涌入从江南带来的数十万人。当满清入关,这里有涌入了八旗子弟。当新中国成立,八旗早已不知所踪。

 

在这里短暂居住的,是过客,长期居住的,也是过客。八百年来,一轮又一轮的人来,一轮又一轮的人往。总结这潮汐般的历史现象,我们爱用一个词儿:包容。

 

包容,就想舞台。你登上台来,可以尽情表演,但你无法阻挡,另外的人们也来登台表演。这确实是北京的精神,很精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遗憾太平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