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边缘
(2011-08-23 21:59:19)
标签:
杂谈 |
城市的中心,是昂贵的,是好的。每个人都向往中心。但总是有人,在边缘。
那些在这个城市生长的外来的孩子,就处在这城市的边缘,他们在这个城市的边缘,有受教育的需求,于是在就有了一些“边缘化”的学校——外来打工子弟学校。
在我的印象中,近年来,每到暑假即将结束的时候,北京总会传出这样的“新闻”:打工子弟学校被关闭,大量外来儿童突然失学。
今年也没有例外。这些天,海淀区、朝阳区多所学校被关,数千外来外儿童和他们的家长,突然发现找不到学校了。在报纸上封面上,我看到一个孩子,茫然地站在已经被拆了的学校门口,不知所措。
好在,大家仍然把这样的事情当作新闻,舆论对这样的事情,还没有麻木,并且通过持续的关注,促使教育部门很快拿出了应对举措:承诺公办学校接收这些孩子们。
仅仅海淀区,今年夏天就有4所打工子弟学校停办。区教委说,3198名学生被分流到5所公办学校。此外,朝阳区已经准备了5300个学位,用以接收这些失学的孩子。
“杯具”似乎已经转变为“洗具”。
大概8年以前,我曾应朋友之约,去过东三环外的一处打工子弟学校“参观”,希望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细节我都已经忘记了,好像有朋友表示想要给孩子们上课。这是8年来,我唯一的一次与北京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接触。在更多的时候,这些学校的生存,这些学校里的孩子的生存,不在我的视线之内,不在很多生活在北京人的视线之内。
虽然我也属于外来务工人员,虽然我身边有许多外来务工人员,但我们与那些把子女送到打工子弟学校的人们,还是很少有交集。我和我身边的人们,作为外来务工人员,可能愿意花更多的钱,去给孩子谋求一个公办学校的座位。当然,我身边的那些有北京户籍的朋友,也在花钱谋求一个“好的”学校,甚至用巨额的贷款,买一套“学区房”。
很多很多人,都在为孩子的一个座位焦虑,每个家长都觉得或担心,自己家的孩子,被这个城市的教育资源“边缘化”。这或许是看到民工子弟学校被关闭后,引发普遍关注的原因吧。
看到那些酷暑之中,站在被拆迁的学校废墟旁边的孩子们,如果没有感同身受,那几乎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