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国庆节后,人潮退去,那些临时的人造景观拆除了。天安门广场恢复了往日的样子。
我始终觉得天安门广场是北京最迷人的一个“景点”。它像一个宽大的怀抱,全世界的游人,无须门票,都可以在上面自由徜徉。
我还记清晰地得,若干年前第一次到天安门前。那是一个初春的上午,在一个报社应聘后,我无所事事地等待结果,沿一条宽敞的大路,由西向东漫无目的的走着。后来我才知道那条街是“前门西大街”,这条路将我带到正阳门。
正阳门似一个分界点,北边是天安门广场,南边则是一条保留着诸多历史符号的商业街。
春风还冷,游客较少。远远地看着早已经在电影里、电视上见过无数次的天安门,有些亲切。这种感觉,可能就是一个普通中国人,都会有的作为中国人的一点归属感吧。
就在那天,那家报社通知我,“你被录取了”。我成了这个庞大的城市里的一名记者。回想起来,那段生涯里,曾经有两次做的新闻与天安门有关。
一次是打电话说,天安门广场那里出现了一家“五星级”的公厕,里面的豪华与温馨让他震惊。我去那里“方便”了一次,确实震撼。里面有电脑监控,有平板电视,有背景音乐。还有一些我看不懂的东西,有专门的保洁人员指导使用。还有一点要说的是,这确实是公厕,因为它免费。我特意地观察了一下,许多外地游人,循着指示牌走到这里的时候,首先的反映是“是不是走错了?”后来确认这里确实是方便的地方,于是才在有些受宠若惊的情况下安心方便……
另一次到天安门广场做新闻也颇传奇。一位湖南人,骑着三轮车从长沙带着身患绝症的儿子,到天安门广场来看升旗。这位父亲自称曾经腰缠万贯,却因为儿子的不治之症最后身陷绝境。他骑车带儿进京圆儿子看天安门升起之梦的故事,引得不少报纸读者的同情,并引来一些捐款。天安门地区的一位民警还打电话给我,说愿意为他们看升旗提供方便……
我已经有3年不再做这样的社会新闻,所以感觉离天安门有些远了。偶尔路过那里,我会在车上快速浏览一下天安门前的风景。
前一篇:《韩半岛》 精神分裂
后一篇:传媒人的出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