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文人办报,终究不成。
李泽楷终于如愿收购了香港信报(一半)的股权。有人说,香港文人办报的历史,由此落幕。这种感慨似乎带有惋惜,但事实上,这好像是一种必然,惋惜是徒劳。
与香港相比,内地距离商人办报还有漫长的距离。内地报业的风光阶段,倒是出现在最初的文人办报之时。那是在民末清初到新中国建立之前的“万恶的旧社会”。
在新社会建立之前,中国就已经出现了政客办报,或说政治家办报,这种报纸,为新中国的建立倒是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之后就进入了千报一面的时代。
香港是一个标本。金庸、林山木延续了内地文人办报的传统。但是早已全球化的自由之地、弹丸之地,商业控制报业是必然的。林山木作为一个文人,可以办出一份高质量的报纸,但在如何办一份很赚钱的报纸方面,却是缺乏商业头脑的。在历经了一段辉煌之后,其尽管至今仍有辉煌的招牌,但却有已有过气之嫌疑。
最近一段时间,有幸天天看到信报,确实觉得挺好的一份财经类报纸。其内容大致包括资本市场、时政、文化、体育。定位比较精英化,感觉受众面很窄。
也正因此,其发行量萎缩,日渐小众化,这也暴露了文人办报的软肋。香港经济日报直接击中了信报的软肋,虽然为后起之辈,却已经后来居上。商业化运作,成功登陆股市。当初信报也有引入股东、上市融资的机会,但被“文人”给拒绝了。这是文人办报的另一个软肋。
最近一段时间,有幸天天看到信报,确实觉得挺好的一份财经类报纸。其内容大致包括资本市场、时政、文化、体育。定位比较精英化,感觉受众面很窄。
也正因此,其发行量萎缩,日渐小众化,这也暴露了文人办报的软肋。香港经济日报直接击中了信报的软肋,虽然为后起之辈,却已经后来居上。商业化运作,成功登陆股市。当初信报也有引入股东、上市融资的机会,但被“文人”给拒绝了。这是文人办报的另一个软肋。
到了当今时代,报纸能否成功,报纸产品本身做得好与否已经不是关键了——只要有钱,就能吸引人材,办一份好看的报纸已经不难了。也就是说,报纸的核心竞争力已经不是或不只是产品了。就像现在电视机的竞争核心不再是其清晰度一样了一样。
谁有更大的资金规模,谁财大气粗,谁就能在竞争上占领优势。这种环境,已经宣告,文人办报,终究难成。
前一篇:魔幻北京·天上人尖
后一篇:嫌北京的 房子贵别在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