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疯狂的石头》我看了两遍,当然,不是在电影院看的。对我而言,时间如此宝贵还能花几个小时看两遍,其原因是这个电影好看,好玩。
电影里的故事背景选择在重庆,让我想到了王家卫的一部电影的名字《重庆森林》。以《疯狂的石头》和《重庆森林》相比,估计任何人会都觉得风马牛不相及。
他们之间没有相似的地方,不同的地方则太多太多,一部是让我想重看的电影,一部是我一遍没看完就瞌睡的电影。
据说,这就是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区别。
好像中国人很有艺术气质似的,拍不出好的商业电影,就拿艺术来当遮羞布。但是没办法,艺术电影虽然没票房,但是有市场。
你看,许静蕾搞了个《梦想照进现实》,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光听着名字就够艺术。但媒体却不怎么报道这个电影票房是多少,好像电影一旦蒙上了艺术的衣裳,就必须清高,以至于不应该有票房。
接着说王家卫,这是我最讨厌的所谓大牌导演,什么《花样年华》、《2046》、《春光乍泄》,在我看来,除了张曼玉的旗袍,里面全是垃圾和意淫。浪费胶片,浪费Money。
但还是那句话,王家卫的路数有人认可——不然不可能一次接着一次的生产垃圾——而且有人追随。
我看徐静蕾就有这倾向。
徐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我是没看完,就放弃了,不知道有多少票房。
至少这片子没让徐导烧钱烧过瘾,接着来了《梦想照进现实》,据说是小成本。再小的成本也是以百万计吧。不过,老徐在电影还没公映的时候就在自己的博客中宣布,成本已经收回,通过出售版权还可能盈利。
看来,标榜艺术电影的人原来也是在乎成本啊、票房啊什么的。唉难得,我是相信电影收回了成本的,你看老徐各种照片里始终如一的保持的同一个笑容,是多么自信啊。
不过,作为一个普通的观众,面对这种电影,我只能说,跟王家卫一块玩去吧,我不是什么艺术电影的受众。
《疯狂的石头》我看了两遍,当然,不是在电影院看的。对我而言,时间如此宝贵还能花几个小时看两遍,其原因是这个电影好看,好玩。
电影里的故事背景选择在重庆,让我想到了王家卫的一部电影的名字《重庆森林》。以《疯狂的石头》和《重庆森林》相比,估计任何人会都觉得风马牛不相及。
他们之间没有相似的地方,不同的地方则太多太多,一部是让我想重看的电影,一部是我一遍没看完就瞌睡的电影。
据说,这就是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区别。
好像中国人很有艺术气质似的,拍不出好的商业电影,就拿艺术来当遮羞布。但是没办法,艺术电影虽然没票房,但是有市场。
你看,许静蕾搞了个《梦想照进现实》,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光听着名字就够艺术。但媒体却不怎么报道这个电影票房是多少,好像电影一旦蒙上了艺术的衣裳,就必须清高,以至于不应该有票房。
接着说王家卫,这是我最讨厌的所谓大牌导演,什么《花样年华》、《2046》、《春光乍泄》,在我看来,除了张曼玉的旗袍,里面全是垃圾和意淫。浪费胶片,浪费Money。
但还是那句话,王家卫的路数有人认可——不然不可能一次接着一次的生产垃圾——而且有人追随。
我看徐静蕾就有这倾向。
徐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我是没看完,就放弃了,不知道有多少票房。
至少这片子没让徐导烧钱烧过瘾,接着来了《梦想照进现实》,据说是小成本。再小的成本也是以百万计吧。不过,老徐在电影还没公映的时候就在自己的博客中宣布,成本已经收回,通过出售版权还可能盈利。
看来,标榜艺术电影的人原来也是在乎成本啊、票房啊什么的。唉难得,我是相信电影收回了成本的,你看老徐各种照片里始终如一的保持的同一个笑容,是多么自信啊。
不过,作为一个普通的观众,面对这种电影,我只能说,跟王家卫一块玩去吧,我不是什么艺术电影的受众。
|
前一篇:齐达内说出一种现实:“我
后一篇:离家出走已长达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