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香港信报5月15日社论
内地房地产过热,成为当前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上周内地媒体传出中央准备调高首期按揭到四至五成,加大力度,为房地产市场降温;消息传出之后,人民银行随即发表声明澄清(见本报上周六第二页报道),表示人行没有酝酿、研究五成按揭政策,人行并且表示,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人民银行始终希望房地产健康、有序发展。
从人行的声明看来,中国政府并没有打算对房地产市场「落重药」,为了避免令外界误会,人行更特别强调房地产市场应该有序发展;明知房地产是经济过热的根源但却不愿冷却,可知当前的宏观调控只是雷声大、雨点小,人行早前调高贷款利息也只是走过场,因为大家都知道加息零点二七厘对冷却楼市不会起任何作用。对于投资者来说,内地的调控应该已告一段落,除非稍后再有新动作,否则毋须再视之为风险因素,至于房地产市场,连人民银行也不敢轻举妄动,投资(机)房地产或相关股份又何须担忧?
内地房地产过热,而且单位空置的情况十分严重—内地媒体报道北京新建房屋有六成空置,但为何宏调措施屡次失效,房价不但不跌,反而节节上升?很明显,内地地产市场存在各种缺陷,令炒家有机可乘,抬哄价格得心应手,对于擅长炒楼的香港人来说,内地炒家的手法不少都似曾相识,见怪不怪。
在市场结构方面,内地的房地产市场分成两个环节:首先,政府控制和垄断了土地供应,另一方面,商品房进行市场化改革后,价格主要按供求决定;由于土地供应是按政府政策及计划来调节,而并非按市场供求批出土地,换言之,香港人惯称的面粉和面包供求各自按照不同的形式运作(土地按政策、房屋按市场需求),很容易就出现脱轨,再加上内地至今仍没有一套完整的房屋政策,国内又没有公开的房地产资讯(包括每年房屋供应量、物业成交纪录等),令炒家可以借各种消息刺激民众的抢购心理,形成一浪高于一浪的房地产热潮。
政府对房地产市场有相当大的调控能力,即使在香港,以往政府也可以透过土地供应、首期按揭等各种方式为楼市降温,如果要用重药,政府还可以运用征收增值税、增加印花税等各种名目的方法阻吓炒家,不过香港一直以来依赖房地产市场作为经济繁荣的支柱,政府不敢乱动(唯一例外是董建华上台之初推行八万五政策),但在内地,如果政府立心要为楼市降温,断无理由没有不成功之理。
不过,在金融调控方面,利率、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等手段,由于受制于人民币升值的心理预期,令中国政府的金融政策大受限制,如果人民银行持续加息,更多热钱流入内地,外滙储备增长加快,人行为了稳住滙率,必须继续增加人民币基础,结果反而迫使银行要更积极放贷,而环顾当前内地各个行业,又有什么比向房地产贷款可以获得更丰厚利润?
今年第一季度,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大城市的房地产市场都出现狂涨势态,上海过去一年先后以抑制投资、遏抑投机、收紧地根、把好银根四大关为楼市降温,但全部失效。内地现在出现了「房奴」一族,他们之中更有代表试图上京陈情;以中国的国情,放任炒楼必定会影响民生,而在贫富悬殊日益严重的内地大城市,「房奴」俨然是另一个新兴的受剥削阶层,成为社会不安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