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6,那些离开的人们

(2006-04-26 18:47:00)
标签:

杂谈

有一个情况我一直想记录一下,就是进入2006年以来,我身边那些离去的人们的“离去”。
 
我所在的这个地方,在2005年的末尾,发生了一件“全球关注”的事情。我平静地经历了那一夜,一直“经历”到次日的凌晨。
 
我有个底线:不管这个地方在国内外的传媒江湖上有多高的名声,在这里工作的我,都不会因此而虚荣,都不会给我所从事的事业蒙上一层理想的光辉。我认为,我从事的只是一份工作,他尽管有理想的成分,但我对有人刻意为这份工作涂抹的高尚标签、心理优越感保持警惕。
 
每一个单位都是一个群体,我也是群体中的一员,但我为人处事在与人为善的前提之下,必须与组织、群体保持距离。
 
我一向对组织性的、集体性的活动没有兴趣。所以在那一夜,我保持独立行事。
一句话,我尊重别人的理想和激情,但我不为所动。
为什么?因为我无法区分这些理想和激情的背后有什么——或许什么都没有,非常单纯,但也或许不那么单纯。既然我无法分辨,不如保持距离。
 
形成这样的观念,与我读历史的感受有关。在近代,有太多轰轰烈烈的事情,如今回头看来,大多不是那么单纯的理想使然。
 
比如五四、比如延安时代、比如1989……
 
整个近代是理想与激情泛滥的时代,同时又是独立思考大面积溃败的时代。
 
但是这并不代表我反对那些理想与激情。这就回到了主题,回到那些离开的人们。
 
也就是今天我想要说的:尽管他们的离去为这份事业造成了伤害,但我非常赞同他们的离去,毕竟是这份事业首先伤害了他们!他们因为最有理想也因而是受伤最重的一群人。
 
在这个“理想”过于奢侈的年代,他们的理想很可贵。相比他们,我是庸碌的一个。
他们的出走显得悲壮,在这里记录一下他们的名字:孟波、陈峰、王小山、李列,还有更多名气没有他们的……
 
值得庆幸的是,他们的出走不像娜拉那样让人担心。他们都有好去处。甚至更挣钱!
 
但是大多人不能效仿他们。大多数人离开了这里没有更好的去处。要么把理想掐死、要么把理想掩盖。
事实上,对于很多人来说,就像宗教信仰一样,理想也是可有可无的。
相对而言,幸福与否与金钱的关系更大,与理想关系较小。
 
幸好在纸媒低潮的时候,还有网络可以栖身。我周围的好多人都去了那里。但是,如果网络也不能栖身了呢?
 
做不做娜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