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乱错峰
(2010-04-20 21:28:04)
标签:
高峰单位食堂早晚尾号大师傅北京杂谈 |
世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但是,如果走的人太多了,就又会没有路了。比如,大城市的早晚出行高峰,就是因为上下班的人太多了,就无路可走了。
北京就是这样。早上和晚上,路上的人太多,于是有了早高峰和晚高峰。所谓高峰,就是这城市的路,在特定的时间段里“荒芜”成了难以逾越的高峰。面对无限增长的汽车和有限增长的道路之间的矛盾,北京在行动:大幅提高中心城区的停车费,按照尾号限制行使私家车,错开上下班时间。最后一项,被简称为“错峰”。
据统计,错峰措施涉及到的人数只有80多万。也就是说,北京在机关事业单位上班的人数,只有这么80多万。绝对数量,看来并不多。让这些人原来的上班时间推后一个小时,下午下班的时间也延后一个小时,以降低早晚高峰时候路上行人的数量,是错峰的“设计理念”。
4月12日-4月16日,是错峰的第一周。许多人的感受是,错得乱七八糟,原来的生活由此改变。因为80万人的背后,是80万个家庭。每个家庭的有自己的情况,尤其是那些家里有小学生的,麻烦大增。因为学校的上下课时间没有改变,家长照样按时送孩子上学,送完孩子之后,突然发现距离自己的上班时间还早。也就是说虽然你上班时间延后了,但你还是要早起的,还是要上路的。
一位在政府单位上班的女士说,平时7点多,送完孩子,8点赶到单位上班,现在上班时间是9点,比单位食堂的大师傅到得都早。“今年单位的劳模不用评了,准是像我这样的送孩子的上学的人!”
这样的影响,并不仅涉及有孩子的家庭,如果夫妻二人只有一辆车,两人有一人错峰,同样面临这样的情况:一天之中,在外面的时间,因为错峰而增加。
所以,面对这个城市生物钟的突然改变,抱怨的声音不少。一项政策的出台,要让所有的人满意,显然是不可能的。至少,交管部门目前还是满意的。在错峰运行一周后,北京市交管局发布的评估报告这样说:高峰时候交通运行效果有明显好转,起到了削峰填谷、均衡流量、缓解拥堵的明显效果。
好吧,让北京人去慢慢适应吧。我相信大家会适应的。现在很多人已经适应了停车费大幅上调——不再把车停到街边的停车位上。倒是停车位的管理人员还不适应,有些人说,车位上天天空空荡荡,停车场的管理公司快破产了。
前一篇:北京买路钱
后一篇:[转载]地震時如何保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