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河北岸行(2--下)

标签:
情感社会文化游记杂谈 |
分类: 扫描上海 |
恒丰路桥,南接是石门二路,北连是恒丰路。
清光绪二十九(1903年)初建,木桁结构。后几经变迁。1987年新建,是苏州河上第一座用悬臂浇筑法施工的桥梁。
长570米,宽29.6米,其中车行道23米。
车辆平缓地通过桥上。
13.苏州河上第十三桥--昌平路桥
从恒丰路桥往西走,这边绿化不错。
看到了造型别致的昌平路桥了!

昌平路桥,于2017年12月启动建设,2018年12月28日完成钢拱桥合龙,2020年12月6日通车运营。
西起昌平路西苏州路路口,东止于恒通路光复路路口。
桥梁跨径为59.862米,宽50米,桥面为双向六车道。
昌平路桥上看风景,林立的高楼,满目的绿树,干净的河水!
回家后,在网上看到昌平路桥最新被网民誉为“苏州河眼”。
因为灯光晚上一开,远远看去像个睁大有眼睛。所以,我从网上下载了这张图片,让大家分享一下。
14.苏州河上第十四桥--普济路桥
普济路桥,北通普济路,南接桥南海防路,因此又被称为海防路桥。
2009拆除重建,形成桥长423.33米,主桥车行道宽7米的人行和非机动车两用桥。
目前又在进行装修。
离开昌平路桥,走没多远,就瞧见了普济路桥的雨中的外貌了。
从恒丰路桥下来,老天就开始下雨了!
开来了一艘苏州河的清洁船。
两次北岸行还是第一次看见河中的船只。过去苏州河中来往运送货物和垃圾的船特别多,用川流不息来形容好不为过。现在显得分外冷清和安静。这是不是是件好事?有待专家商榷。
河流是大地的血脉,给人类带来排涝、灌溉之便利,给人类带来舟楫运输之方便。如今苏州河的功能缩小了?完全依赖公路和铁路了。

看到桥还有施工人员。桥上来往的行人和车辆很少。
这是通向南面海防路。
这是通向北面普济路。
老规矩离开普济路桥,再次回看一下。
15.苏州河上第十五桥--长寿路桥
离开普济路桥,雨还在不停地下。向前,向前,一直往西走。
路上根本看不到行人。
再往前走,看到“静安国际中心”。
应该早就造好了,很大一片,可是人也不见。
上海类似这种项目挺多,一年不知派几次用场,可以说是政绩工程。
只能退回去,多走十几分钟,才找到上桥的地方。
长寿路桥是座复合桥,中间是主桥,两侧是后来再造的桥梁。
今天行走的计划是十分随意的,没有事先的安排。
边看边行,依外界条件和自己身体状况来定。
至此,从外滩外白渡桥,到今天的长寿路桥,我已行走了苏州河上15座桥梁了。如果明年年底走,到这里将是16座桥了,因为安远路桥照计划要造好了!
考虑到人累了,雨还在下。准备回家,乘13号线再换15号线。
以后选适宜的天气,继续我的行走苏州河北岸打算。

长寿路桥的历史:
新中国成交初期,广肇路与长寿路之间没有桥梁,两岸交通均依赖船渡,称为广肇渡口。1951年,上海人民政府投资人民币376万,批准在广肇路与长寿路之间建造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桥。
1953年12月,长寿路桥竣工,系新中国成立后苏州河上建造的第一座桥。
1998年,为了满足长寿路桥拓宽所带来的车流量,长寿路桥进行改建,新建的南北复桥设置在老桥左右,中间用绿植相隔,形成三桥并列的独特景观。
2021.7.8下午,编辑。天也在下雨。
**
完
**
前一篇:苏州河北岸行(1-下)
后一篇:苏州河北岸行(3--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