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老爸辞世后,有一件事一直压在我的心头。两年多来,每每想起就心烦意乱。三十年前送奶奶骨灰回老家安葬时,老爸就明确提出:他的归宿一定要在奶奶身边。当年我们都没有太在意。随着岁月流失,爸爸会时不时提起这个要求,妈妈和我们姐弟曾无数次劝过他,但改变不了他的初衷。老爸临终前三天,老妈最后一次问他葬在北京行不行?老爸摇了摇头。我们当时就答应了:一定将他老人家送回家乡。送回奶奶身边。
去年清明节回乡祭祖时,就老爸回归故里之事和族中长辈商议,得到了宗亲们的首肯。去年就选好了地方,今年四月开始动工修建。客家人的风俗习惯很传统,修墓称之为“做风水”。建墓的所有事项都要由风水先生来定,只要是动土都是要有时辰的,讲究之多,超出了我的想象。据说这些习俗几百年未变,我们只有入乡随俗,才能不辱祖宗定下的规矩。
建墓之事全权交与堂叔监理。老爸“家”字辈的兄弟就剩下满叔还在老家坚守。“满”不是名字。在我的老家,排行老小的一般被冠以“满”字。满叔从教师岗位退休下来,本可在家含饴弄孙,但为了实现老爸的夙愿,他毫不犹豫地承担了此次做风水的工作。整个建墓过程和入葬程序都是由满叔协调安排,事无巨细的操劳着。定于7月5日入土,我们护送老爸7月2
日才回到老家,一切都已安排妥当。
安葬老爸让我再一次深深感受到客家人根深蒂固的宗族观念。家族中的男丁纷纷从各地赶回,外嫁的女子也挑着供品回来祭奠。这不是因为我们是从北京回来的,宗族中但凡有红白喜事,都是如此操办。整个安葬仪式在宗亲和乡邻的帮助下顺利完成,办的即传统热闹,又简洁低调,令我们一家人十分感动。老爸最终长眠在了他的故土,守在了奶奶身边。
关于做风水,我开始一直没有跟老妈提及,直到墓快修好了才告诉她。自从知道7月初老爸要走,妈妈情绪就开始变化,失眠焦虑。我反复做过许多工作,宽她的心。毕竟入土为安,也是了却老爸的心愿,是件好事。临走前安排老妈去了一趟八宝山,老妈抚摸着骨灰盒大哭了一场。她的一句:“你先走,在那等着我!”让我泪流满面。出发那天早上,妈妈交给我厚厚一个信封,说是给爸爸写的心里话,让我在墓前烧了,并一再交待不许打开。我照办了,在爸爸骨灰入墓后,在墓穴中将信烧了,相信老爸一定收到了。
国内各地的丧葬习俗不尽相同,客家人恐怕是讲究比较多的特殊群体。7月初的闽西山区白天也很热了,三次上山的经历让我感觉把这辈子的汗都出完了。累归累,但完成了对老爸的承诺,心情还是放松多了。父母那一代人多少还保持着传统观念,信奉入土为安,叶落归根。而通过这次为老爸做风水,我和同桌想了很多很多。我们百年之后入海吧,海阔天空任遨游。殡葬改革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新风尚要大力提倡,地方风俗也要尊重保护。多种选择,不能搞一刀切。象近期江西一些地方出现的抢棺掘坟之事,太伤民心了。
离京的那天早上,亲人们为老爸送行。
老爸,我们带您回家!
让老爸一生不忘的祖宅老屋
老祖宗留下的这座老宅,让子孙后代有了一个精神寄托的地方。
所有活动都在老屋中进行。
安葬老爸,弟弟是主家。我真正体会到了,客家人为什么家中一定要有男孩儿。许多仪式,如没有男丁,宁可请宗族中同辈男丁代替,也不许女儿参与。客家人家中不供神灵,供奉的都是祖宗牌位。崇先敬祖、忠孝诚信的传统美德被视为子孙后代的行为准则。
竹筐里装的是祭品。送祭品是有讲究的,基本是各辈外嫁的女儿家,包括老爸的姥姥家。
准时出发
天气炎热,族亲们一路挑担子很辛苦。
沿着崎岖小路上山
祭品包括三牲、老酒、各式水果、干果,鞭炮和纸钱必不可少。
真佩服这位68岁的理生(我理解应该是司仪)。每家上祭品、念祭文、三跪三拜......炎炎夏日,几个小时下来我都快晕过去了,他还声音洪亮、精神十足。
我们一家在爸爸墓前。所有祭品都是经过同桌的手,我是不能碰的。
在奶奶墓前我失声痛哭。几个月来紧绷的神经随着老爸顺利入土得以放松。奶奶:我爸就在您下方十几米处,可以永远陪着您了!
老爸在外漂泊奋斗了六十五载,思乡之情始终如一。入葬前,我们前往宗祠进香叩拜。表达对先祖的崇敬之情,也告知祖宗我父亲回来了。过去,女子是不能进宗祠的,现在客家女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
这次我们回去,为了减少麻烦,除了宗亲,没有打扰其它人。一切办妥之后,我才电话告知在乡的老爸生前的好友,他们都表示理解,也赞赏我们做子女的忠孝之举。
老爸的风水做的如此顺利,离不开满叔和众多族亲的倾力相助。做为客家女儿,我会永远记住这份亲情的。
(2018年8月13日发于秦皇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