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家整理东西,翻出了多年未曾打开的一本书,里面夹满了儿时收集的糖纸。几十年过去了,再看这些花花绿绿的小纸片,心中泛起阵阵甜蜜......
我儿时的记忆中,零食似乎没怎么缺过。但那时孩子可吃的零食品种少的可怜,最常见的就是糖和饼干。记得小时候特别愿意生病,因为每次发烧,妈妈就会给我买点蛋糕、桔子汁甚至是罐头什么的,吃得可解馋了。
说到糖,我上小学时,每天路过食品商场。里面只有一种用花纸包裹的糖卖,一分钱两块,黑红色的,吃到最后经常会有沙子。听大人说那是做糖的甜菜没洗干净的缘故。就是这样的糖块,吃在嘴里也是喜洋洋的。
家中写字台一侧有个小橱柜,常年锁着。我们姐弟三人都知道,那柜子里面装的都是好吃的。当年父母两地分居,爸爸每次休假回家都带一些糖果、糕点。平时也常寄包裹回来,里面除了给我的书外,大多是吃的东西。他托人从上海买的牛奶糖让我们兴奋不已,比黑糖块好吃多了。妈妈要是不锁起来,恐怕我们几个会一口气吃光的。
这个带锁的柜子是妈妈管教孩子的筹码。她常常以我们表现的好坏来决定开不开柜子。其实我们姐弟三人中数妹妹最淘气,但她从未少吃过。为了吃糖,妹妹可是动了心思的。她注意到妈妈把柜子钥匙放在写字台中间带锁的抽屉里。人家把旁边不带锁的抽屉拿下来,把小手从侧面伸进中间屉子里拿出钥匙,再开柜子拿糖,每次都把小裤兜装满。一次她刚偷偷拿完糖,还没站起来,妈妈进屋了,吓的她起来就跑。没想到裤兜是破的,糖顺着裤腿掉了一地。那年她才六岁。妈妈哭笑不得,教育了一番后还是给了她两块糖。说实话我也用同样的方式“偷”过糖,只不过不敢一次拿太多,怕妈妈发现糖少了。
和妹妹、弟弟相比,我小时候最享福,没人和我争吃的。我有一个画着小熊的圆铁桶,里面装满饼干和糖果。白天吃还不算,每晚我都放在枕头边,想吃就打开吃。为此爸爸探亲回来时看不惯,觉得奶奶、妈妈太惯着我。后来牙全蛀了,疼的我老跟着妈妈去口腔科补牙。上小学后有了妹妹和弟弟,吃东西就有了让着他们的意识。糖果他俩先挑,水果大个儿的也归他们。
那个年代,孩子们最时兴收集邮票、糖纸、烟盒、剪纸等。除了烟盒,其它的我都收藏过,特别是集邮,已伴随我近五十年。
书中夹的这些糖纸上,大多写着《中国
上海》,可见当年上海是国内经济发展的中心。那时能吃到上海生产的奶糖可是件幸福的事儿。此外还有一些外国糖纸,那是驻外人员回国送给我们的。糖吃完后,漂亮的糖纸被我细心的保留下来。北京产的糖印象最深的是酸三色和大虾酥。特别是大虾酥,别说孩子了,连奶奶和父母都喜欢吃。
不知从何时开始,家中极少买糖了。有时亲戚朋友从国外回来带点礼品糖,我也是偶尔才尝一块。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孩子们再也不用为得到几块糖而费尽心思。
感叹生活改变的同时,也更怀念儿时那些甜蜜的时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