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到六一儿童节。走在街上,随处可见穿戴漂亮的孩子们,耳边尽是清脆的欢笑声。现在的孩子真幸福,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他们不会理解我们儿时为了得到一块糖所费的心思。
儿童节,应该回忆快乐的童年,可我想起了一个话题——挨打。不管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抛开校园暴力和孩子间的打斗,估计每个人的孩提时代都挨过家长的教训。我小时听到、看到、经历过的无非就是孩子太调皮了,家长揪着在屁股上打几下,真没碰到过虐待儿童的事情。所以,现在回忆起儿时挨打的事儿,倒也觉得有趣。
我们姐弟仨人中,我小时候是挨打最多的,原因就是——太犟了。本来认个错就过去的事儿,我非要跟妈妈争个高低。那时总感觉我是有原因和道理的,妈妈就是不听我解释。妈妈急了就打我,而我一副宁死不屈的样子,甚至和妈妈对打。
有一次因为妹妹动了我的铅笔盒,我打了妹妹一下。妈妈批评我,我不服气,妈妈就打了我一巴掌。我又气又恨,连午饭都没吃就哭着跑到了学校。下午放学不回家,在班里写黑板报,并和同学约好了去她家住。天快黑了,妈妈骑车找到学校,哭笑不得的拽我回家,我非让她道了歉才算完事儿。
还有一次睡觉前因为吃零食的事和妈妈闹了起来。妈妈气的将我推出门外,说要“冻死我”。三九寒天的,我只穿着秋衣秋裤。奶奶吓的拿着被子跑出来将我包上。我将被子扔在地上,哭叫着“我今天就要冻死在外面!”邻居们出来劝说也不行,我就是不进屋。奶奶在我和妈妈间来回说和,最后还是妈妈出来服了软我才回家睡觉。妈妈说那一次气的她头疼了一晚上。
这样的经历可不是一次两次,妈妈说起我小时的犟劲都能笑出了声。她说年轻时工作劳累,脾气也急。和我讲道理时我总是有一千个理由,最后急了就打我。而每次打我的后果都很严重,不是离家出走,就是没完没了的闹。我当时还曾悲观地想过:我可能是个捡来的孩子,后妈都爱打孩子。
爸爸只打过我一次,那次犯错我是真该打。但那次我的反应也是最激烈的,以至于几十年过去了,爸爸一提此事还纳闷:没想到当年那么倔犟的丫头能这么孝顺。他甚至还总结出一条经验:儿时爱犯拧的孩子长大后有主意。
妹妹小时基本没有挨过打。一是五岁多时的一场大病差点要了她的命,全家人都非常疼爱她。二来妹妹嘴甜,犯错后一见大人生气,马上钻到桌子下面讨饶。还学着周扒皮的口气大喊“别打!别打!我是老东家!”结局就是在欢笑声中挨两句教训。其实她是我们姐弟仨人中最调皮、最不让大人省心的一个。
弟弟从小到大只挨过一次打。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他逃学跑到东单公园去玩,回家爸爸揍了他一顿。那也只是在屁股上打几下,让他长个记性。
我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还是比较成功的。我倔犟的性格在我入伍后也渐渐变的平和。我们的家庭氛围很轻松、很民主。孩子们可以和父母开玩笑,父母也非常体谅孩子。老爸最后的日子里总是对我说“谢谢你!”说的我心酸。老妈现在也是能自己做的事情绝不麻烦孩子们,生怕累坏了我们。
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很多事情到了自己有了家、有了孩子,看法就有所不同。不管父母是打是骂,大多还是出于好心,本意是在管教子女。我有了孩子后,汲取了自己小时挨打的教训,力争和孩子做朋友,多倾听孩子的心声,不能武断。
我的儿子小时还算听话,我也很有耐心,没有打骂过他,主要是以理服人。孩子到了十三、四岁时往往有青春期逆反情绪。那一阶段我们母子冲突变的多了起来。我说他,他经常顶嘴。有一次争吵气的我够呛,同桌实在看不下去了,第一次打了儿子一耳光。儿子感到很没面子,说了一些过激伤人的话,关在自己房间里哭,大半天都不出来。看着孩子的倔样,想起了我小时的行为,看来性格还真是有遗传的。静下心来,我们还是好言相劝,做了很多工作,这件事才算过去了。
真正让儿子走出这次挨打的阴影,是他上高中住校的前几周。从没离开过家,一下子适应不了新环境。孩子在电话中哭着说想家,让我们给他换学校。他爸爸在电话中安慰鼓励孩子,语气很温和,很中肯,但眼泪刷刷的往下掉......后来我把这一幕告诉了儿子,儿子好像一下子就明白了。虽然爸爸对他动过手,但最疼他的还是他老爸。
虐待孩子的父母是罕见的 。但目前频频曝光的校园暴力让人十分担忧。我的孩子已走向社会,可是还会有下一代要接受学校的教育。必须好好治理一下,那些暴力倾向严重的孩子再不好好管教,将来对社会也是个危害。
儿子从上小学起,我就十分关注他在学校的安全。首先要让孩子树立自信心,确定正确的价值观。要让他知道到学校是去学知识、学怎么做人的。要尊重老师,认真学习。同学间要相互帮助,要包容大度。任何人动手打人都是不对的,特别是老师。我就教育孩子,老师批评你时要虚心接受。如果是体罚,回家一定要告诉父母,我们会为你做主。因为曾听孩子说过,个别老师让不听话的孩子大冬天在操场上罚站。我告诉儿子,要是罚你在寒暑天露天站着,什么也别说,拔腿就往家跑。要是哪位老师敢打你,你就躺在地上不起来,坚持让学校叫家长过来。
还好,从小到大,儿子在学校没受过欺负,他也从不欺负别的孩子。校园暴力的成因很多、很复杂。但我认为家庭是保护孩子不受伤害的最后一道防线,父母应该成为孩子最可依靠的人。一个人的尊严从小就要得到保护,否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很大。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是家庭的希望。让孩子在爱的氛围中成长,长大后他(她)才会更懂得关爱他人,奉献社会。

我生气了,怎么逗我都不笑。

我也想玩水,妈妈严厉地制止我。 妈妈抱着的是表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