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到喀什印象,可以说是粗浅的。毕竟我们是游客,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喀什有个重要的景点一定要去看,那就是毛主席像。说到这尊主席塑像,那可是有故事的。1967年,在全国大形势的影响下,为了表达对毛主席的热爱之情,喀什的各族干部群众决定效仿内地,在喀什修建一座毛主席塑像。塑像模式采用了最常见的“毛主席挥手我前进”,地点选在喀什市人民广场。为解决资金问题,当时各族干部、工人、农民、学生人人不甘落后,有钱的出钱,有粮的出粮,有力的出力,慷慨解囊,情景感人,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97年,喀什市对人民广场实施改造时,不仅保留了毛主席塑像,还以此为中心,修建了高大宏伟、庄重典雅的主席台。这尊毛主席塑像,经历了40多年的风雨,至今完好无损,岿然屹立。
新城区的商场我们也转了转,和内地无异,只是品种少了些。在商场内居然连民族服装都看不到,我就纳闷满大街漂亮的衣裙是哪买的。我发现不论是和田、喀什还是路过的一些县城,到处是卖手机的商店,另外就是药店多。年轻人也和我们在内地看到的一样,有事没事的低头鼓捣手机。按着旅游指南,我们游完老城,又先后游览了大清真寺、大巴扎等地。清真寺不细说了,主要是我们不了解穆斯林文化。进去看了看,人不多,遇到几位北京来的游客,他们请了一个导游,我们蹭听了一会儿讲解。大巴扎名气很大,基本上是当地人和巴基斯坦人在此采购,相当于我们北京的金五星、木樨园之类的商品批发市场。我们在巴扎内漫无目地的瞎转悠。东西嘛,有特色的就是民族服装、挂毯、地毯等,很漂亮。其它小玩艺儿全国都一样,好像全部来自义乌。街边到处是卖抓饭、馕、烤羊肉串的。最有意思的是卖羊肉的摊子旁边,一个大炉子上放着许多不锈钢杯子,里面烧着水。你可随意买块羊肉扔到杯子里煮,不一会就能端着吃肉喝汤了。我们没敢试试。
逛巴扎对于我们来说不是为了买东西,就是看个热闹,看看当地人的生活状况。拿着相机对着人拍是不礼貌的,除非征得人家同意。这组片子除了主席像和清真寺,其余大多是“盲拍”的,也就是相机挂脖子上,看着方向差不多,瞎拍一气。
在这里还要说说和当地人打交道。看到很多药材,不太明白。一位回族老人主动向我们介绍,很热情、很详细。我们问能给他拍张照片吗?老人摇头说:“这里老人不喜欢照相”。和老城里那几个主动要求照相的孩子相比,老人们还保留着老观念。从这点上也能看出这里人们的传统也在发生变化。逛来逛去,不买点儿东西觉得对不住自己。看到那么多漂亮的围巾,问问价格和北京也差不多。看准了几条本地生产、有新疆特色的,开始和老板砍价。老板汉语不错,“最低180元”,我说了“150元我就拿走”,“好,150元你拿走”。就这么爽快。维族人很直爽,在他们那买东西不能像在内地买东西一样,唧唧歪歪的纠缠不清。看准了东西,说好了价钱,拿着就走。看我也痛快,老板高兴,不断拿出新花色让我试,“不买没关系,带上看看”。边试边聊,挺开心的。这也是了解当地风土人情的好机会。用人家的话说,他们从不缺斤短两,极个别干那些勾当的人也是被内地人带坏的。无语,陷入沉思中......

毛主席塑像整体高24米,其中底座高11.74米,毛主席立像高12.26米,寓意毛主席的生日为12月26日。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是坐公交车去的广场,整个车上就我们三个汉人。司机大概听懂了我们要去的地方,我也模模糊糊听懂有五站地远。在车上看到有意思的一幕:两个维族妇女见面,亲热的拥抱了一下,然后轻碰了一下面颊。她们还保持着很传统的礼节。

著名的大清真寺。它不仅是新疆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之一。除去礼拜时间是对外开放的,也是游客到喀什的必游之地。按照教规,女性是不能进入清真寺的,但目前已经允许入内参观。我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周五的礼拜则非穆斯林禁止入内,而且仅限男性。

目前这里已经成为全新疆穆斯林的聚礼处。据说每天到这里礼拜的人达到2、3千人,周五主麻日下午,男穆斯林的礼拜人数达到6、7千人。古尔邦节时,全疆各地都有穆斯林前来礼拜,到那时全喀什都会戒严,几十万人沿街跪拜在地,高音喇叭中传出大毛拉的颂经声,场面蔚为壮观。

装潢很精美,上去要脱鞋。

这块地毯是前伊朗总统送的,原本色彩艳丽,做工极其考究。铺在地上,天长日久成了这样,现已挂起供人参观。

清真寺前广场,吃喝俱全。骑马、骑骆驼、坐马车照相,当然不是免费的。

大巴扎内人头攒动

传统手艺在这里很有市场

随地摆卖的水果,很新鲜。

羊肉串现切、现穿、现烤。

电动车非常多,不论在车道还是行人道,开的飞快,令我紧张不已。这里的电动车和自行车差不多了,连十岁、八岁的孩子也能骑着满街跑。

逛巴扎的妇女。开车走在路上时,常能看到令人惊艳的美女一掠而过,同桌眼睛都不够用了,乐的合不拢嘴。

幸福的一家三口

我一看这么多人聚集就害怕,结果人家正眼儿都不瞧你。这是一个劳务市场,都是找零工的。

卖地毯、挂毯的,全是手工制做。

漂亮、复杂的十字锈。

旅游纪念品区顾客不多

漂亮丝巾铺天盖地,这里的羊绒披肩比较有名。一直认为丝绸是江南特产,到了南疆一看,到处是桑树,这里也养蚕产丝。拉过我们的一位维族女司机就曾是纺织厂女工,下岗后开出租,车是自己的,每年只交600元管理费。

我被这扇门吸引,很有民族特色,在几朵花的映衬下,很有味道。赶紧用卡片机正经拍一张。琢磨着这门半掩着是什么意思?

到新疆不能不提到吃,那里的羊肉和我们在内地吃的绝对不一样,很好吃。烤、煮、涮,我都喜欢。可同桌一点羊肉都不沾,连孜然都不能闻。这下可惨了,想吃羊肉还要考虑他,好在牛肉和大盘鸡他不抵触。新疆饭菜的特点:咸、辣、油。吃不惯维餐的也不用担心,汉人集中区域内都有汉餐,以川菜为主。

只要你胃口好,各种水果可敞开吃,又便宜又好吃。一定要带个小盆什么的,方便清洗葡萄。我们在和田买的嫩核桃,一路吃到阿克苏。新疆买东西按公斤算,一般商贩看你象个游客,会特地告诉一声。

别看这个小桃长的难看,28元一公斤,在当地算是贵的水果了。“好吃”“软的”,根据维族商贩简单的介绍,我们买了一些尝尝。真的很好吃,和我们内地的水蜜桃一样,皮一剥就下来,味道更鲜美。

馕是维族人的主食,很多去过新疆的人说吃不惯。后来我发现烤馕也是有好坏之分的。有的地方烤的好吃,有的就象皮筋儿一样咬不动。这个馕是在喀什一条小巷内买的,又香又脆,和方向盘差不多大,同桌吃的可带劲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