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仅仅是收藏品(续完)

(2024-02-18 09:29:28)
标签:

朱奇武

王名扬

潘汉典

《词典》

历史

(九)

据我手头的2021年版《词典》,“学术顾问”朱奇武生卒为19161995,教育背景中的燕京大学文学士毕业时间为1941年。不仅仅是收藏品(续完)

书影

关于朱先生出生时间,前引资料多数表述为1917年。另据《政法丛刊19883载《燃烧的晚霞——访著名国际法专家朱奇武教授》(署名司南”)一文,出生时间也写为1917年。我个人据此倾向于1917年。关于朱先生毕业于燕京大学的具体时间,我更认同燕京大学的文献——包括《史稿》和《人物志》:实际毕业时间应该是1943年。当然,如果看到更有力的证据,我愿意订正我的看法。

值得注意的是,《汉英》“顾问”里只有朱奇武和王名扬接续出任了《词典》“学术顾问”。两位先贤的共同点不止于此:两位先贤都获得国外名校法学博士——王名扬获得法国巴黎大学法学博士;两位先贤法学硕士都毕业于于中央大学——分别毕业于1946年和1943年,据此两位先贤是中央大学的校友;两位先贤都曾在北京政法学院供职:王名扬曾供职于法理学研究所的前身“国家与法的理论研究室”;朱奇武多数时间供职于宪法学研究所的前身“国家法教研室”。限于资料,二人交往的细节无从得知,但据此推断二人有一定交往应该可以成立。不仅仅是收藏品(续完)

潘汉典(前排左)、王名扬(前排右)与词典工作人员于1997年合影,翻拍自词典编辑部

据学校档案,朱奇武是北京政法学院成立时来自北大法学院的讲师之一,彼时来自北大的讲师有三位:潘汉典、朱奇武、程筱鹤。前引资料提及朱奇武入职北大时间为1950年年底;潘汉典入职北大担任讲师的时间为1951年年底;另据费青致潘汉典亲笔函(19519月),彼时程筱鹤仍为讲员(介于助教与讲师之间的一个职别)。这一细节也许有助于理解档案里何以在程筱鹤的“职别”栏填上“讲员[]”。简而言之,朱奇武、潘汉典和程筱鹤不仅是北京政法学院建校时的“元老教师”,而且之前就是北大法学院的同事。其中潘汉典和程筱鹤是东吴法学院名副其实的同窗——包括本科和硕士,只是程筱鹤因故于1947年追随业师费青先生考入北大法律系攻读硕士研究生——国际私法专业,四年之后应恩师费青诚邀,潘汉典也加入北大法学院,师生得以重聚于北大。

不仅仅是收藏品(续完)
      1949年9月,潘先生奉恩师费青先生之命来京时合影。左起:程筱鹤、费青、潘汉典、李由义

潘汉典入职北大后就前往中央政法干校学习,推断彼时与朱奇武来往不会太多,但以我所见资料,朱奇武和潘汉典大概率都住在沙滩的灰楼,彼此应该很熟悉。不仅仅是收藏品(续完)

潘先生绘画作品,明确注明作于北大“灰楼”

耐人寻味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建校之初的四位讲师——前述北大调入的三位以及清华大学调入的杜汝楫先生——因杜汝楫先生去国和程筱鹤先生离世,在世的只有朱奇武和潘汉典两位。两位先贤不仅认可了民间组织的学术活动,而且分别出任了《汉英》“顾问”——或许可以称之为首席顾问——和《词典》“总审定”,此种“巧合”令人深思!

 

感谢格兰维尔法律术语服务组惠赐一套“辞典编纂三十周年纪念品”的厚谊。有感于目力所及的资料关于“辞典编纂”历史——特别是前十年历史——多语焉不详甚至鲜有提及,我斗胆尝试做点资料工作,其中多是作为热心读者的个人初浅体会,希望能够抛砖引玉,更诚恳欢迎朋友们教正!

谨以小文向格兰维尔法律术语服务组致谢并祝贺“英美法词典编纂三十周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