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院长的日记(下续完)

标签:
钱端升日记校史北大法学院致敬 |
作为一所仅有70余年历史——(如果减掉1970后的停办时间,实际办学时间不足70年)的大学,校庆日是学校的“大事”之一,但理解校庆日并非易事。据校史“大事记”,1983年成立中国政法大学,成立典礼于5月7日召开。2002年5月4日至7日,五十周年系列庆祝活动举行,可以认为是延续了5月7日的校庆日。《选编》收录了1985年《中共中国政法大学委员会关于确定我校建校时间及筹备校友会的报告》以及同年《司法部关于中国政法大学建校时间的批复》,其主要内容为“中国政法大学是在原北京政法学院的基础上建立的,校庆日定为5月5日,校龄按原北京政法学院成立的1952年起计算。”(2004年又将校庆日调整为5月16日)简而言之,校庆日源自中国政法大学成立日,校龄按1952年北京政法学院成立计算。也因此,本文有关北京政法学院成立前后相关史实的讨论纯属历史探讨。
《日记》附图1:1956年的端公
校史所附“大事记”记载了北京政法学院成立前后的几个重要的时间点:1952年8月23日——学校筹委会成立;同年11月13日——师生开始正式上课;同年11月24日——成立典礼举行;1953年1月16日,政务院会议通过端公任北京政法学院院长。(《日记》附有毛泽东主席签署的任命端公为北京政法学院院长的通知书,时间为同年1月14日。)
《日记》附图2,文字见图
从1953年11月24日学校成立一周年集会和1962年11月23日学校举行建院10周年庆祝大会的活动分析,当年学校似把11月24日定为校庆日。1979年复办后的开学典礼于1979年10月24日举行。无论哪种计算方法,1952年8月23日以前都属于北京政法学院的“前史”,阅读《日记》相关文字,不仅可以了解学校成立的前因,也可知悉端公时任北大法学院院长的北大法学院的某些史实。
在此恭录几段文字如下:
8月11日 星一
……教部来话,云将扩政法系为独立学院,晚与费、欧阳等一谈。
(白按:据此可知,8月11日是端公第一次获悉政法学院将为“独立学院”。是日晚与北大法学院教师费青、欧阳本先等讨论,说明端公对二人的倚重:费青时任北大法律系主任,也是之后成立的北京政法学院筹委会成员之一;欧阳本先虽然时任北大法律系助教,但系1952年8月建立的北京政法学院临时党组三名成员之一——另外两名成员是出任党组书记的戴铮和出任教务长的刘昂,据此可以合理推断,欧阳本先虽非筹委会成员,但应该参加了学校筹备工作。)
8月15日 星五
……政法独立成院事,陶希晋尚不知,电询俊瑞,则云已定。
(白按:至8月15日,陶希晋“尚不知”成立政法学院事;电询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已定”。)
8月18日 星一
……下午四校政法教授座谈司法改革。欧阳云将成立政法院或由我任院长,甚以为难事。
(白按:从欧阳本先处得知将任院长,“甚以为难事”。从“欧阳本先处得知”一语也说明欧阳本先在学校初建时的重要作用——虽然没有加入筹委会。)
8月19日 星二
晨去部见张勃川谈政法院长事,我仍辞。……
(白按:“仍辞”说明了端公的态度,并不愿担任。)
8月20日 星三
去教部见钱俊瑞仍谈院长事,允再考虑一下。……
(白按:再次表明态度。)
通过上述引文可以得知,即使在原北大法学院,身为院长的端公也不是第一个得知将成立政法学院之事,出任北京政法学院院长也非端公自愿。尽管如此,8月23日,端公依然担任了筹委会主任。日记显示,端公其时紧锣密鼓地开展工作——包括拜访后来出任副教务长的费青和雷洁琼等并做工作以及拜访多位教师等。(参见王改娇博士文《钱端升与北京政法学院的筹建—以<钱端升日记>为中心》)。
同样是8月,《日记》云:
8月2日
晚余叔通婚。
(白按:余叔通时任北大法律系助教,据端公亲属惠告,余曾任端公秘书,具体时间不详。从端公在日记里记录余叔通结婚一事,说明端公对余的看重——是否实际参加婚礼不详。值得一提的是,大百科全书法学卷端公词条就出自余叔通之手,比之很多端公的介绍——包括《群英》的介绍——更为准确,尽管也不乏可以讨论之处。)
同年9月,《日记》云:
9月4日 星四
晨又同戴铮及国华谈如何进行。……
(白按:国华指时任北大法学院政治系助教张国华,据某位北大法学院学长惠告,张国华曾任端公助教。此段文字也说明,张国华也实际参与了学校筹备工作——虽然不是名义上的筹委会成员。)
1951年《日记》还有两次提及张国华:
5月10日 星四
晨汪子嵩拟邀我或王铁崖参加四川土改,此说同时提出,王即表示欲去嘱国华问政治系师生意,到晚国华因决让铁崖去……
5月12日 星六
昨今累,故今晨上课后甚累。
晨国华又言土改,拟请我去。
(白按:王铁崖彼时任北大法学院政治系主任;从文中提及的张国华与王铁崖和端公的交往分析,张国华当年在北大法学院政治系与法学院院长端公和政治系主任王铁崖都有很深的交往。)
……
初读《日记》,获益良多,不仅仅对于历史的研习。就写作而言,《日记》未必是为了发表而作,但严谨和细致程度令人钦敬。端公长公子钱大都老师曾引用过端公的名言:
不以欲而害学。学者,吾惟一之希望也。
(见法大官网载钱大都老师在钱端升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发言节选《父亲钱端升的治学和为人》)
以我的初读体会,端公的《日记》可以称之为学者日记,其包含的历史和学术信息,绝非一般日记可比,值得深读细读乃至专门研究。
谨以小文向北京政法学院首任院长端公致敬并期待端公其他日记的整理顺利和尽快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