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迟到的补读—以杜汝楫先生为重点(十二)

(2023-02-07 09:18:00)
标签:

杜汝楫

政治学会

清华大学

西南联大

学者

(十二)

第十节提及了杜先生署名之前冠以“中国政治学会常务理事”,作为距今时间不算太长的“事实”——自然也是“史实”——应该予以探讨。

“新中国政治学会的筹备历程”(作者张永,载《政治学研究》2021年第6期)一文,旧中国的中国政治学会成立于1932,创办人是中央大学政治系主任杭立武,成立之初的常务理事有周鲠生、浦薛凤、钱端升、王世杰和杭立武19499月,中国新政治学研究会筹备会成立,林伯渠任主任,陆定一、张奚若、王昆仑、高崇民为副主任,常务委员有周恩来、陈绍禹、张奚若、钱端升、邓初民、罗隆基、雷洁琼35人;1951年,新政治研究会和新法学研究会合并成立中国政法学会,新政治学研究会筹备会推出王昆仑、阎宝航、雷洁琼、曾炳钧、楼邦彦,新法学研究会筹委会推出沈钧儒、史良、张志让、钱端升,共同承担中国政法学会的筹备工作,董必武主持;19534月,中国政法学会成立,董必武为学会主席,钱端升等为副主席,许德珩、周鲠生、费孝通等为理事;1967年后,中国政法学会受到极大冲击,《人民日报》没有登载其活动消息。关于改革开放后的恢复活动,张文写道:

1979年9月1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规划联络局举行座谈会,副院长张友渔主持。应邀参加的有中央党校、教育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政法学院、民盟中央宣传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法学研究所、世界政治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情报研究所等单位20位学者,包括张友渔、梅益、杜任之、吴恩裕、杜汝楫、龚祥瑞、高天、赵宝煦、王叔文、芮沐等。会议讨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开展政治学研究的必要性、政治学的定义和概念、政治学的研究任务和范围、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关于成立学术团体的问题、关于政治学研究所的组织机构问题、关于政治学教学方面的意见七个方面。

1980年1月11日,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决定,张友渔副院长主持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筹备组成立会议…… 1980年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召开中国政治学会北京地区发起人座谈会。4月18日,政治学研究所筹备组向社科院党组提交《关于中国政治学研究会筹备会组成人员的报告),报告建议北京地区筹备委员17人,即:龚祥瑞、王铁崖、赵宝煦、戴卓、杜汝楫、李正文、高天、李慎之、张先畴、丘国栋、骆静兰、于刚、王泽民、徐亦安、杜任之、梅关华、陈为典;外地10人,即:石啸冲、王赣愚、夏书章、端木正、杜若君、王惠岩、朱挹清、吴家麟、刘怡昌、高原。此外,还对筹备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人选提出了建议。应该说这是新中国政治学会的第二次筹建1980年5月8日至10日,中国政治学会筹备委员会成立会议在北京(建国门外日坛路1号全国总工会招待所)举行,会议的主要议程是:讨论正式成立研究会和举行学术年会问题;讨论修改中国政治学研究会章程草案(初稿);讨论政治学研究的五年发展规划;推举筹备会正、副主任委员。筹委会由27名委员组成,推选张友渔为主任委员,杜任之、李正文、龚祥瑞、梅关华、杜汝揖为副主任委员,陈为典担任秘书长。

1980年12月24日至28日,中国政治学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开幕式由杜任之主持,张友渔致开幕词。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乔木到会表示祝贺并发表讲话。著名政治学家钱端升、国务院副秘书长郑思远、政协副秘书长聂真也发表了讲话……

……新中国政治学会经过两次筹备,经历了政治学科被取消、长期栖身政法学会的尴尬境地,终于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随着“政治学又获新生”得以正式成立,这是中国政治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迟到的补读—以杜汝楫先生为重点(十二)

张文翻拍件

上述文字说明,杜先生直接参与了改革开放后中国政治学会的筹备工作。

1985年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成立,杜先生与会,身份同样是“中国政法学会常务理事”;另据相关资料,杜先生兼任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前引《政治与政治科学》一书扉页有中国政法学会《政治与政治科学》编辑委员会7名成员名单,杜先生在列,任职时间不晚于1980年;我收藏有人民出版社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出版的《政治学知识丛书》,包括但不限于龚祥瑞、许崇德、王沪宁、吴大英、谢怀栻等的著述——前文提及的龚祥瑞《文官制度》就是其一,丛书主编张友渔、钱端升、杜任之,杜先生名列10名委员之一——三位主编之外的成员有龚祥瑞、许崇德等;迟到的补读—以杜汝楫先生为重点(十二)

书影迟到的补读—以杜汝楫先生为重点(十二)

书影

杜先生去国9年之后,《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出版,杜先生名列“政治学编辑委员会”委员之列。迟到的补读—以杜汝楫先生为重点(十二)

书影

迟到的补读—以杜汝楫先生为重点(十二)
       编委名单翻拍件

作为读者的初步感受是,不管世事如何变化、世人如何评价,杜先生看重自己的清华——西南联大政治学教育背景和政治学学者的身份,正如与杜先生同龄且同乡的先师潘汉典先生看重自己的东吴法学院教育背景和法学学者身份。

在此需要对杜先生出生时间做一点说明。杜先生弟子刘苏里、徐征的访问录“朝闻道,夕死可矣”(载《浮云远志:口述清华大学的政法学人》)一文说,杜先生1919年生,2003年过世。迟到的补读—以杜汝楫先生为重点(十二)

书影

本文第八节所引“简介”写作生于1920年。1993年出版的《中华文化名人录》关于杜先生词条也写作1920年。迟到的补读—以杜汝楫先生为重点(十二)

书影

西南联大校史里的政治学系系史同样写作1920年。考虑到“简介”资料来源以及系史作者沈叔平是杜先生联大政治系系友兼同乡等因素,我采用1920年的说法。也因此,杜先生与1920年出生的潘汉典先生是“同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